第二九一节 醍醐
第二九一节 醍醐 (第3/3页)
击下活下来,那简直痴心妄想。依托地势防守待援,尚能有一线生机。攻防之战,定北王的骑兵发挥不了优势,咱们才能够活下来!”
宋泰宏被训斥的一愣一愣,支吾道:“末将……末将知错了!”
面对主将的训话,少说话多做事就好了。
慕容桓言毕,又道:“本王并非有意恼你,只是就此时的情况于你分析一二。日后待你单独领兵之时,需得顾左右知前后,才能立足不败之地。沈牧有句话说的很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泰宏啊,你这般年纪已有这份军功,实属不易。本王盼你能够励精图治,在上一层楼。我云照并不缺兵,但却缺少领兵的将领。自神武门之变后,圣人对武将的态度有所强硬,以至于我军目前面临无将可用的地步……只要你虚心学习,多多领会,将来前途定然不可估量。”
这番话,慕容桓说的真切,并非打人一巴掌,接着给人一颗糖的意思。
通过这次叛乱,慕容桓深切体会到朝廷的短板。面对二王叛乱,敌军压境。朝廷却只能征用同为王爷的慕容桓等前来镇压。这一点实在因朝中无将,否则,以慕容桓等人的身份,朝廷又怎可能放心令他带兵。不拿他开刀,便已是万幸了!
当年太子雍王着重军事发展,于各军将领关系颇深,其人也深得军队拥护。神武门之变后,圣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加速了对军队的限制。以至这二十年间,云照的军队将领出现了断层。
西山道的中央军便是真实写照。董万城那个不经事的儿子都能领军,并非因为董万城权倾朝野。而是因为圣人需要这样的二代子弟去领兵,这种没有霸气的将领,最好掌握。
宋泰宏却是不以为意,他的立场于慕容桓又是不同。自己已经年过四十,还只是个游击将军,并非因为他没有能耐。在朝廷里想要平步青云,要么里面有人,要么里面有人!只有这么一条路,才有可能逾越鸿沟,步步高升。
官面上的事,他见的多了。
要不此番平叛,他本不应抽调而来,却因为顶头上司急需下属建功立业,以给自己挣上高登的本钱,才将他从地方上稀里糊涂的调了过来。
这下好了,上司阵亡于临清,而自己则被困于幺姑关。如今这一难还不知能不能抱住性命,还谈何理想抱负。
所有对着部下“空弹棉花”的将领,都是耍流氓。
好嘛,心理虽是这样想,嘴上却是不能说的。
宋泰宏连连恭却,道了声:“末将知错,望王爷勿怪。”接着随便找个理由,躲往旁处去了。
叛军大营,陶杉等诸将正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今日虽没有破关,却逼的关内慕容桓所部混乱不堪,死伤无数。只需明日继续攻关,不怕那小小幺姑关不破。
席间,顾朗轩说道:“今日战果显著,关内慕容桓所部士气已然低至谷底。明日攻关之前,我想先至关下劝降一番,若是能够不动兵戈拿下幺姑关,对我军来说可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