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三十五章:求月票!!!求订阅!!!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二千二百三十五章:求月票!!!求订阅!!! (第1/3页)

    李世民在私德上当然一塌糊涂,要知道,他差一点,就能达成暴君大满贯了!

    他弑兄、囚父、纳嫂弟,就剩下杀子了!就算是杀子,也就差一点点就达成了,他的儿子李承乾,也造反了,经典复刻玄武门之变,但可惜,他老爹是老反贼了,自然不可能翻车。

    李承乾被李世民给予厚望,在很早之前就着力培养,李世民居丧的时间,让李承乾来处理政务,在李世民出巡在外,也是李承乾来处理国家大事。一次,李承乾患病,从来不信佛家、道家的李世民,却请来了有名的道士,为儿子祈福。等到李承乾痊愈,李世民还请了几千名出家人,修建了普光寺等寺庙。贞观七年,李承乾生病,李世民请来了天竺高僧,并特许其可以暂时不用读书。为了教育李承乾,李世民他还特意叮嘱于志宁等人,要多让太子了解民间疾苦,如果太子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加指点。总而言之,李世民在李承乾身上耗费了巨大的心血,倾注了真心,但反而得到了一个太子谋反的结果,这个结果让李世民无法接受。

    (其实李世民也达成了杀子的成就,是太宗时期的齐王李祐,这位就是纯纯的没逼数,李承乾造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世民的逼迫,算是悲剧,这位就不一样了,纯纯的来搞笑,被自己舅舅撺掇几句,就造反了……另外这位不是皇后长孙氏的儿子,不是嫡子,所以李世民弄死他没半点犹豫,而且影响也不大,知道他的人很少)

    不管李世民的私德怎么样,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历史评价!

    明君,千古一帝。

    李世民成为帝范也不能仅是纳谏和仁君,他有辉煌的文治武功成就做背书。对于帝王来说道德当然是重要的,首先是政治公德,其次是个人私德,如何理解它们对于帝王的评价影响。

    我国德治理念早在西周就出现了。《周书》:“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文王有很好的君德,慎于苛罚,对孤寡都礼敬有加,使得民众都愿意在他的统治之下。正因为如此,我周人便取代了殷人的统治。)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只有做国王的能继行崇尚德政,以德行事,才可以求得上天的福佑,保持王位的长久。)。

    “佳敬德,亡攸违。”(只有崇尚德政,才可不致发生悖乱。)

    后来,忠、信、卑、让、元、亨、利、贞等都被纳入了“德”的范围。如:“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左转.文元年传》);“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狡,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德”的根本内涵在于“聿修厥德,永言配命”(《大雅.文王》)

    “德”的概念是“君德”,是对于统治者的要求。天命只降临给有德之人,统治合法性以德取代了上天神灵的神圣性,这是一种跨越和冒险,它体现了周王朝的恢弘气魄。从此,为华夏民族开启了脱离鬼神和宗教的人治理念,并持续发展。在《周书》中,出现有“天不可信”;在《大雅.大明》中,出现有“天难忱斯,不易维王。”(真的只有我的王室的统治能够垂久吗?上天的这种旨意很难可靠啊。);在《诗经》中,出现有“昊天不惠,降此大戾。”(昊天没有恩惠,降下如此大罪。),“浩浩昊天,不骏其德。”(浩荡的昊天,不常保它的恩德。)等等。

    进一步倡导“仁治”,并发明出“天道”概念称量君德。“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左转》),“上失其民,作则不济,求则不获,其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