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6李时珍
1396李时珍 (第2/3页)
。
只要船造的好,就不愁没有客户来订船。
魏阁老可是投资了不少商会的,这在京城不算秘密,吕昌黎来京城时间不短,也早就听人说起过了。
“你家船厂什么情况?”
魏广德开始详细问起船厂的事儿,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如他法眼的,怎么着也得有一定基础才行。
“船厂现有四个船坞.”
吕昌黎话说到这里,看魏广德脸色微变,急忙解释道:‘魏阁老,早年间朝廷禁海,我那船坞还是早年留下来的,否则根本就不准做这行生意。
也就是靠着接漕运的造船生意,也帮着修修补补才维持到现在。
我那四个船坞,已经是江浙闽粤最大的船厂了,官办的没法比,人家是接漕运总督衙门的生意。’
江浙闽粤那地方靠海,关键境内河网纵横,水运非常便利,所以凭借内河航运,倒是让吕家船厂苟延到现在而没有垮掉。
“那你扩大船厂,需要我投多少银子,给我多少份子?”
魏广德随口问道。
“魏阁老,其实这造船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现在要造大船,船厂扩大是后面的事儿,主要是请大师傅承担造船的重任。
我是这么考虑的,要是能请到船厂大师傅,我们那里就可以先试着造一两条大船出来,等客人见到我们的造的船,来订船以后,我们再扩大船坞,征募更多人手”
吕昌黎到没想过一口吃成胖子,并不打算直接扩大船厂,而是想掌握造大船的技术,然后根据市场变化再扩大,不失为一个稳妥的法子。
毕竟,造船不是一朝一夕的,虽然造大船只要材料充足,三五个月就能完工,但吕家毕竟多少年没有造过大船了,技术和工人都需要一个过程积累。
“只要能帮忙介绍几个大师傅,还有东番岛那边打通采买木料的关节,船厂可以为此付出两成份子.”
吕昌黎还再那里嘚吧嘚吧说着他的想法,魏广德也听明白了,貌似自己提供渠道打通关节就要两成份子干股的事儿,可能外面已经传开了,连这个广东赤佬都知道了。
其实也不是魏广德不想搞属于自家的产业,只不过手里真没多少这样的经商人材。
而且,张居正的做法,其实更符合此时大明的常态。
官宦之家,才能在大明长期立足。
他为什么明知道不对,但还是忍不住私下里安排为自家孩子科举铺路。
不在乎他们能不能考进士,但举人身份必须有,这就是安家立业的基础。
光有钱,有什么用?
破家的知县、灭门的府尹,想想就知道普通百姓面对官员是何等诚惶诚恐。
魏广德其实已经有些理解为什么明末会有东林党产生,为什么江南商贾集团会支持他们,都是被官员们勒索怕了。
就是张四维家族,不也是依旧以经商为主业,但是家族中但凡有个读书的,都会想方设法为他科举铺路。
魏广德多少还有些摇摆不定,他实际上还是更倾向于家族子弟以后走仕途。
而银子嘛,到了一定程度,就和后世人说的一样,就是银行里的一串数字而已。
“要人和东番岛上的木料,呵呵”
魏广德笑笑,别说这两件事儿还真就是船厂做大做强必须的。
船厂的大师傅,那是造船经验丰富,知道怎么造船才不会出事儿。
而东番岛上的木材,则是未来百年造船的原材料,只有解决原材料供应,才能保证船厂长久发展。
等吕昌黎说完,魏广德笑着问道:“就这些,没其他的了?”
“小的经营船厂时间也不短了,其他的事儿小的也知道该如何处理。”
吕昌黎不会奢求更多,没那必要,只要把工匠和木料的事儿解决,其他都好说。
再说,有魏阁老这张虎皮,其他魑魅魍魉也都会退避三舍。
到时候只要他给人留足面子,做足里子,就没人会挑他的毛病。
他不会因为引入魏广德这个股东就自以为是,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活了几十年的吕昌黎还是清楚的很。
“张吉。”
魏广德对旁边管家喊道。
“老爷。”
张吉上前一步,躬身答道。
“这事儿下来你和吕东家谈,该入股多少银钱就入股多少。”
魏广德淡淡笑着说道。
“是,老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