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章 凯旋要穿新衣服,就像是过年一样!

    第八百七十章 凯旋要穿新衣服,就像是过年一样! (第3/3页)

欠安’了。

    皇帝不去郊劳台,而是直接去了港口,这不符合礼法,但沈鲤却没办法纠正,陛下的大明军就在眼前,陛下说什么,什么就是礼法,天王老子来了,那也是陛下说得对!

    这降阶郊劳,大明也是第一次办,索性直接由陛下去了,日后这就是祖宗成法了,谁反对,自己跟陛下说去!

    朱翊钧之所以没有去郊劳台等着,而是去港口,因为从游龙号下来的不是戚继光、李如松、马林等人,而是一个个覆盖着团龙旗的方盒,这是此次征战牺牲军兵的骨灰。

    最好的船上是牺牲的军兵,他们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为了大明利益远征,却没有回来。

    人死为大,大明贵死不贵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朱翊钧无论如何不能在郊劳台等了。

    沈鲤立刻让左右侍郎改变计划,作为专业的礼部尚书,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太常寺的乐班,从激昂的音乐立刻变得深沉了起来。

    皇帝身穿新礼服,龙行虎步的走到了栈桥旁,军兵已经列队整齐,按照既定流程,这些军兵下船后,会步行前往塘沽站,坐火车前往京师,将其安葬在北大营忠烈陵园之中。

    皇帝、皇后、太子的突然到来,让军兵有些措手不及,只能站在了原地。

    朱翊钧走到了这些方盒面前,一个个走过,每一个方盒里都装着军兵的骨灰,海上征战,尸骨运回大明太过于遥远,就地安葬是客死他乡,魂归故里,骨灰就成了唯一的方案。

    大明皇帝的手放在了团龙旗上,哀乐在太常寺的指挥下停了下来,鼓声、号角声、喧闹声全都慢慢安静了下来,海风吹过了皇帝的脸颊,只有旌旗在风中翻卷的声音。

    朱翊钧久久无言,很久之后,才开口说道:“回家了,回家了。”

    他能言善辩,张居正有的时候都说不过他,他出口成章,他有千言万语想说,但几次想要开口,最后就只有这一句话,回家了。

    为了大明利益,你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吗?

    这些军兵,给出了答案。

    大明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少这样的脊梁,他们前赴后继,他们奋不顾身,他们才是撑起了这江山社稷、国泰民安的柱石。

    “父皇,孩儿愿意带领军兵回营安葬忠勇烈士。”朱常治作为皇长子、实际上的太子,年仅九岁的他,忽然理解了为何陛下总是对军兵如此的偏爱。

    失控的暴力,自然是匪兵,可是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军兵,值得陛下、大臣、天下万民的礼遇,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王夭灼有些惊讶的看了朱常治一眼,这不是她教的,朱常治不用跟人争宠,她惊讶的是,她整日里喋喋不休教导朱常治什么是弘,什么是心怀天下,但说一千道一万,朱常治对此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触。

    但今天,他主动出班,代父亲迎接英魂魂归故里。

    父亲分身乏术,要迎接大明军凯旋,领军兵安葬烈士,他朱常治就是现场最合适的人选。

    在这一天,尚且年幼的朱常治,理解了什么叫日月江山所系、祖宗江山托付的重任,他的父亲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扛起了日月,他今年九岁,他稚嫩的肩膀扛不起江山,但学会了为父亲、为大明分忧解难。

    朱常治没有成长为朕与凡殊的天生贵人,反而在皇帝言传身教的教育下,逐渐长大。

    张居正十分惊骇的看着太子,不光是他,王崇古、张学颜、沈鲤、曾省吾、汪道昆、陆光祖等等一众大臣,也是一脸的惊骇,都已经混到文华殿的老狐狸,个个都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人。

    脸上有了情绪,是因为真的很难再隐藏情绪。

    这个太子身边跟着一个独眼龙,这是太子从养济院领回来的,叫钱至忠,起初大臣们以为这是皇帝在为太子打造关心穷民苦力的人设,但现在看来,太子的阶级认同出了问题,他似乎跟他的父亲一样走了歪路。

    作为统治阶级的最顶层,太子对穷民苦力的阶级更加认同。

    “不行吗?”朱常治以为自己提议,不符合礼法,疑惑的问道。

    朱翊钧点头说道:“当然不是,你带军兵回去,安葬咱们大明远归的烈士,你要记得这一天你的选择和决定。”

    “孩儿遵旨。”朱常治有的时候不知道父亲的深意,但他选择先记住,日后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戚继光刚刚带着军兵下船,就看到了陛下的龙旗大纛,有些惊讶,皇帝还是一如当初,不喜欢按规矩行事,提前出现在了港口,他带着军将们匆匆的赶到了栈桥旁,就看到了皇长子朱常治带着军兵,向着港口外走去。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戚继光带领着一众将领见礼。

    陛下在哪里,哪里就是郊劳台。

    “免礼。”朱翊钧站的笔直,看着一水儿新礼服的大明京营、水师,颇为满意,他远眺海面上越来越多的舰队,港口广场上队列整齐的军兵,他的眼神复杂,有欣慰,但更多的是骄傲,也有一丝只有他自己才懂的感慨。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原来的历史线里,大明军入朝作战,消耗了多少大明的国力,而且最后可以说是一无所获,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此次出征,大明军收获丰厚。

    朱翊钧看到了高启愚,他站在人群的末尾,今天的主角是军兵、是军将,不是他这个文臣,戚继光让他跟在自己身边,但高启愚最终还是站在了将领的末尾。

    可惜一个文官,在统一的礼服之间,显得格格不入。

    “高爱卿,上前来。”朱翊钧满脸笑容的说道:“礼部右侍郎有了缺儿,你回京到了礼部就补上,为礼部堂上官。”

    礼部尚书是沈鲤,但沈鲤是阁老,他在文渊阁坐班,礼部的事儿,的确需要一个堂上官,而现在高启愚成为了礼部的话事人,鸿胪寺卿出身、一次出使泰西、一次出使倭国的他,对礼法自然是极为专业的。

    “臣叩谢陛下隆恩。”高启愚没想到这郊劳礼,第一件事就是给他升官。

    军将们没意见,他们集体上奏让高启愚荣耀,因为这样一来,文武团结,才能防止打赢了,征战的胜利果实,却无法吃下的窘境。

    戚继光是有些担心的,毕竟陛下从来不掩饰对文臣的偏见。

    而且这些文臣做的事儿,也让陛下这种偏见加深,在大明军扫尾的这段时间,相继爆发了杨巍案、田一儁案,这帮贱儒在大将军不在朝的时候,欺负陛下,简直是活腻了!

    “发钱!”朱翊钧大手一挥,既然郊劳礼已经完全乱了,他也就不在乎流程了,按着自己流程走了。

    当然要道德崇高,要谈上报天子下救黔首,要谈理念,但同样也要谈钱,朱翊钧的惯例,就是先发钱,这样他长篇大论的时候,军兵们会看在银子的面子上,不会厌恶。

    沈鲤有点无奈,乱了,全乱了!精心准备的郊劳礼,直接全乱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