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二章 反贼不彻底,就是对陛下忠诚

    第八百七十二章 反贼不彻底,就是对陛下忠诚 (第2/3页)

   “这不是在造反吗?!”朱翊钧反复看了半天,确认这就是造反。

    恩贡,这可是他这个皇帝的权力,恩荫大臣子女进入国子监,是一种恩赏,他作为皇帝,一年恩贡不了五个,南京国子监,居然搞出了选贡之外的优贡,单列名册入学这种荒唐事儿来,这就是在从皇帝手里夺取恩贡的权力。

    选贡案的案情极其复杂,爆发的原因,是有人直接跑到京师告御状了。

    江左徽州府歙县李氏李先芳,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歙县李氏,既然敢这么自称,显然是名门望族,也的确如此,李氏是半县之家的高门,这徽州府颇为富裕,能在徽州府混到半县之家,可想而知家大业大。

    李先芳在去年在老家中举后,怕自己考不中进士,浪费了次数,就打算到南京国子监考个监生继续就学,希望做足了准备再北上考取进士,结果他在南京国子监选贡中,没能考中。

    李先芳奇了怪了,按照他老师的说法,考进士不敢说,考个监生跟玩一样,结果没考中,作为名门望族,受了这种委屈,总要问个究竟,通过多方打听,他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这件事奇怪就奇怪在这里,徽州歙县一共五家高门大户,李氏第一,这优贡的玩法,居然不带他们李家一起玩,反而是不如他们家的沈氏,捞了个优贡的名额。

    原来,他们李家人积极响应了朝廷的号召,积极清丈、减租、还田,推动营庄,投资海贸等事儿,被以‘趋炎附势之徒、聚敛兴利之家’为由,被认为是品行不端、投献之家。

    所以李家就是考中了监生,也进不了国子监,会被划去名字,更别说非常具有特权特色的单列优贡了,带他们李家一起玩才是怪事。

    李先芳在南京好一阵打听,花费了整整三万银,才搞到了这份颇为机密的名单,投献皇帝遵从朝廷命令之家的名册。

    他入不了南院,到了北衙也错过了北院的考试时间,索性参加了会试,这一考,居然考中了。

    “这里面还有夏宗尧的事儿?”朱翊钧看了半天奏疏,他要先确定一下事情的原委。

    “夏宗尧是扬州府人,颇有家资,和李先芳也是世交,这次陛下要降阶郊劳,夏宗尧和李先芳都考中了,就打算去看看热闹,也是看到了大明军威武,所以,夏宗尧就一直反复的游说李在芳,让他告状,他才找到了礼部,状告此事。”高启愚回答了陛下的问题。

    夏宗尧就是那个因为没买店家文昌符被店家换了蜡烛,被扔出贡院,又因为皇帝统一发了考篮和衣物,失而复得又进了贡院考试的举人。

    夏宗尧中了进士后,四处摇晃别人,大声的喊我中了,跟癫狂了一样。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也就是说,他们俩,是看到了朕兵强马壮,所以才敢状告南院不法,如果不是看了迎接大军凯旋的郊劳礼,夏宗尧、李先芳也不敢把这件事捅破,是这样吗?”

    高启愚再俯首说道:“他们敢这么做,也有考中了进士的缘故,根据夏宗尧所言,主要还是看到了大明军容,才敢状告此等不法事。”

    “赵缇帅,宣他们二人来觐见。”朱翊钧没有犹豫,选择了刨根问底。

    夏宗尧和李先芳就在左顺门,沈鲤和高启愚不确定,陛下究竟会不会宣见,就让他们等在宫外,和他们同行的还有另外十七名人证,等在左顺门,就是愿意为这件事做证。

    陆树声说年轻人的血是热的,这话说的很对,夏宗尧、李先芳是年轻人,这十七名人证也是年轻人,他们觉得这不公平,但畏惧报复,不敢声张,当有人挑头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一起入殿。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夏宗尧李先芳二人一进门,立刻就跪,他们有点怕,这件事,他们没有询问家里的意见,就直接做了,不知道会带来何等的影响。

    “免礼,起来回话。李先芳,名单何在?”朱翊钧首先询问了书证,南院有‘投献之家’的名单一份,凡是在投献之家之列,不得入南院国子监,这份名单的原件,在李先芳的手中。

    “在臣这里。”李在芳从袖子里找出了一卷厚厚的名录,递给了冯保,冯保确定这一卷名录里没有藏匕首后,呈送到了御前。

    这份名录第一家就是山西蒲州王氏,就是王崇古一家;其次是松江府孙克弘、孙克毅两兄弟;第三名是山东胶州湾即墨张氏,这家榜上有名的原因是种海带、晒盐场;第四名是广州电白港潘氏,卖铁锅为生。

    名录一共有一千三百余家,遍布大明各地,连四川都有,但凡是响应了朝廷号召,减租、还田都在名册之上。

    “此名单从何而来?”朱翊钧将名册放在了一旁,这一千三百家,全都是万历维新的受益者,其中三分之一,都已经称得上是势要豪右之家了,居然也被如此对待。

    “名单从南院学正刘梦阳手中获得,他收了臣一万银,将此份名录抄录给了臣,臣光是找到他,就花了两万银。”李在芳赶忙回答道。

    “只要你所言句句属实,你花费的银子,朕事后给你报销,若有半分虚假,国法伺候。”朱翊钧许诺,在皇帝面前撒谎,还骗皇帝的钱,什么性质不必多言。

    李在芳赶忙说道:“陛下,臣句句属实,此事另有人证十七人,在殿外恭候,臣只是讨个公道,银子,仰万历维新之大势,臣家中略有薄财。”

    李家变得这么有钱,得感谢开海,他们家是烧瓷器的,原来也就是个普通乡贤缙绅,万历开海后,他们家瓷窑十五个,匠人三千五百人,赚的钱比过去几百辈子都多。

    钱不钱的无所谓,主要是让陛下知道,新兴资产阶级,是支持陛下维新,是支持清丈还田减租营庄法的,田里那点收益,真的可有可无了。

    “宣人证。”朱翊钧一挥手,开始亲自办案。

    十七名人证都是受害者,这里面居然有七名进士,都是在南院考不中监生,到了京师考中了进士,等于说,南京国子监监生比进士还难考!

    朱翊钧听完了十七名人证的陈述,平静的问道:“先生,朕听了半天,若是没有丁亥学制,这份名单上所有家族,他们的孩子,都入不得他们这个江南文盟的私塾、学院、国子监,只能弃儒从商,操持贱业?”

    “或者更加明确的说,不能通过正常途径,靠科举获得政治站位。”

    张居正俯首说道:“以臣看来,此风恐怕不止万历维新,自洪武年间的止投献之风发端,已经两百年了,这份名单,也是存在了两百多年了,只要遵从圣命,就不得入学,此乃反贼行径,陛下,选贡案,宜瓜蔓连坐。”

    能让张居正说出瓜蔓连坐这四个字,显然张居正已经非常非常生气了。

    瓜蔓连坐,就是彻彻底底的清除流毒,要祸及家人。

    不仅仅王崇古一家在名单之上,甚至连宜城侯府、奉国公府、宁远侯府这些新兴武勋也在其中。

    也就是李先芳不差钱,得知此事后,心里不平,钻牛角尖,非要搞清楚究竟怎么回事,否则这份名单绝对不会出现在皇帝的面前。

    甚至不是因为皇帝降阶郊劳,夏宗尧邀请李先芳去看热闹,李先芳也不会看到大明军容耀天威后,酒后吐真言,告诉夏宗尧有这份名单。

    李先芳委屈。

    按照他所学的知识,哪怕是旧儒学,乡贤缙绅、势要豪右的阶级属性,就是安土牧民,就是管理好乡民,让乡民们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