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五章 用有形的军靴,踩在了无形的大手之上

    第八百九十五章 用有形的军靴,踩在了无形的大手之上 (第2/3页)

说:人们因为秦朝的暴政,砍树木为武器,举起竹竿为旗帜,开始反抗。

    但历朝历代骂秦朝,是在说秦国国君暴政失去了天下,还是借着‘秦王暴’这个概念,讽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的暴行呢?

    朱翊钧个人觉得,借古喻今者多,就是拿秦朝说事罢了。

    要真的反对秦朝,为何百代皆行秦政法呢?

    “以邻为壑的泰西,拿到武器的泰西人,恐怕也只会把枪口对准街上的流浪汉,陛下圣明。”张居正没有反驳皇帝的话。

    因为张居正其实也觉得,就是火器到了泰西人手里,他们也不知道该对准谁。

    以邻为壑,是张居正对泰西纵切社会的描述,春秋战国时候,魏国有个丞相叫白圭,他擅长治水,就是把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到邻国去。

    泰西的社会是一个竖切的社会,这种社会体制下,枪口对准同阶级的可能性更大。

    皇帝的挑唆是行之有效的,从使者奏对的情况可以看出,局部战争向全面战争转变的概率极大,因为新教徒已经逐渐发展壮大,已经不甘心再继续被压迫下去了。

    泰西的全面宗教战争,本身就是一触即发,大光明教的出现,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英格兰使者和西班牙使者,都被留在了松江府万国城,在接见了法兰西使者之后,朱翊钧又在莫愁湖行宫接见了汉萨同盟、罗斯国特使、蒙兀儿国使者。

    汉萨同盟,是北欧城市联邦,是一种商业、政治同盟,拥有自己的武装和金库,最强盛的时候,英国国王都要把王冠抵押给汉萨同盟换取战争贷款。

    但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在海贸上的崛起,让汉萨同盟的地位逐渐下滑,逐渐衰亡。

    汉萨同盟,希望大明的环球贸易船队可以抵达科隆等地,而朱翊钧没有答应,泰西是大明环球贸易的一站地,已经有了里斯本和大光明城集散货物,大明没必要过分深入泰西。

    要养狗腿子、要培养买办,总是要从手指头缝儿里漏点财货,大明远程畜牧业,也是要发展的。

    这年头,大明仍然是泰西人心里的地上神国,安东尼奥、马尔库斯、马丽昂等一众使者,将南衙大报恩寺琉璃塔视为世界文明的火炬。

    罗斯国特使表达了愤怒,对大明的愤怒,大明在鲜卑平原的探险队,无数次帮助鲜卑人击败了罗斯国的远征队,而鲜卑平原上的皮草,全都流向了大明,而不是罗斯国。

    无法从鲜卑平原获得皮草的罗斯人,自然出离的愤怒了。

    最让罗斯国无法忍受的是,大明不知道从哪里弄了一批人,他们在天寒地冻的鲜卑平原修路!

    这批修路的自然是倭奴,只要一点土豆,就能让倭奴安稳的修路。

    修路代表着大明不走了,大明和鲜卑平原的联系,正在变得紧密起来。

    对于鲜卑平原上的部落而言,大明探险队是上门收购,而罗斯人是抢劫。

    虽然大明墩台远侯们,觉得他们的收购和抢劫,没什么差别,昂贵的皮草,居然只要几斤盐、一个铁锅、一点点茶叶就能换到。

    罗斯国在越过乌拉尔山脉东扩,大明现在有能力干预,自然不会让他们随心所欲。

    朱翊钧则表示,鲜卑平原上的部落,在永乐年间也是朝贡国之一!

    一百七十年过去了,这就是个理由,根本矛盾,还是为了那些皮草。

    罗斯国使者表达了一些愤怒后,希望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鲜卑平原,朱翊钧表示免谈。

    他为了振武,辛苦这么多年,拉筋的苦他吃了,军营的苦他吃了,这个时候,还搁置争议,他这般辛苦为哪般?

    搁置个屁,没有争议!

    农学博士柯延昌是大明顶级农学博士,柯延昌把罗斯国送来的紫根草培育成功,种的绥远遍地都是,这种优质牧草已经长满了绥远。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朱翊钧翻脸比翻书还快,他下令缇骑,把罗斯国的使者架着,送回了松江府万国城。

    国际政治只有利益,没有友谊。

    蒙兀儿国使者告诉大明一个消息,阿克巴大帝准备向南的德干高原开拓,这是为了恢复祖宗荣光,南印度的德干高原,在蒙兀儿国开国君王巴布尔死后,就脱离了蒙兀儿国的统治。

    蒙兀儿国使者希望大明的舰队不要干涉这一进程。

    朱翊钧有些奇怪,详细问过后才知道,原来是旧港总督府的舰队,和南印度部分部落在做生意,主要是为了棉花。

    阿克巴许诺即便是征服了德干高原,大明依旧可以从蒙兀儿国获得充足的棉花和硝石,毕竟要跟大明做生意,棉花和硝石,已经是少数不多,能够打动大明的货物了。

    大明没有干涉阿克巴南下的意图,在大明的认知里,那片地方,是个不折不扣的粪坑,但凡是粘上了种姓制,就会变得不幸。

    种姓制对统治阶级的诱惑,实在是太强了,只要接触到种姓制的肉食者,会不可避免的梵化,种姓制是大明见过的所有制度里,最稳定的社会制度。

    除了泰西国家的使者外,朱翊钧还接见了一堆的总督府使者。

    墨西哥、秘鲁、拉普拉塔、巴西、莫桑比克等等总督府的使者,这些使者多数都是因为费利佩要横加关税,才派遣了使者来到大明。

    来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意照做,大明的环球贸易船队,畅通无阻。

    费利佩胡闹是他胡闹,但总督府还是要和大明人做生意的,要不然连铁锅都没有一个。

    万士和万宗伯将万历维新描述为:大明国别历史正在向世界历史华丽转身。

    这个转变的过程,不是所谓的自我意识、阳明心学、或者什么宇宙精神诸如此类,形而上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

    由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需要吃、喝、穿的个人,构成的这种转变。

    万宗伯的原话是:夫世运迁变,史入寰宇,非由心识之妄,亦非玄天精魂所驱。岂因幽玄虚影,蹈空弄幻?实乃质实之事,可验于行。

    凡饮食起居,躬行践履者,皆可证之!

    更加简洁明了的表述为:世界是物质的。

    这几个总督府特别派遣了使者抵达大明,就是表达他们的立场,费利佩的命令是要遵从的,但大明也不必为此担忧,大明的商船把货物拉过去,自有办法。

    其实办法简单而明确,走私,只不过是总督府们绕开本土监察的走私。

    朱翊钧在莫愁湖行宫度过了最繁忙的一天,使者们也终于见到了皇帝本人。

    皇帝陛下并非传说中吃人不眨眼的恶魔,相反颇为平易近人,陛下本人精通拉丁文,可以有效快速的沟通。

    “局势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朱翊钧在接见了这些使者后,表情轻松了一些。

    朱翊钧对着阁臣们说道:“朝廷呢,无非就是几座宫殿,几座房子,饭还是要分锅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