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双向奔赴的红色情书
第四百章 双向奔赴的红色情书 (第3/3页)
是十里洋场、百乐门舞女。”
“我也是。”
“其实,只要仔细在旧上海的弄堂里观察,”江山原先也没发现另一种美:“我们还会看见一种优雅、朴素、耐看的美。”
“你的意思是说,”江河试想了一下:“劳动人民才是最美的人?”
“嗯,”江山重重点头、岂敢说不是:“在我眼里,这种恰似人间烟火的美,才是最娉婷多姿的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江海瞧着画稿上摇曳着蒲扇的曼妙舞姿:“我好像明白点了。”
最关键的是,这些旧上海的市井弄巷之间,还隐藏着多件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旗袍”。
“大哥,”江山忽然很想写一篇报导:“我记得孙道临曾经主演过一部电影,描写谍战情节的那个……”
“《永不消逝的电波》?”
“对对,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山:“你知道这部电影的人物原型是谁吗?”
“你让我好好想想,”江海还真研究过:“我记得好像是……对了,是一位名叫李白的同志。”
“没错,就是他,”江山道:
“为了掩护在家发送电报的李白,当初李白同志的爱人,就天天坐在弄堂里,升炉子摘菜……”
说完,江山还摆出了几个姿势,下一秒,江海也摆了一个:“穿旗袍得并着腿,哎……就是这样。”
……
2024年5月27日当晚,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塔,于19:49与20:24两个时段。
红灯大闪分别发送了“我爱你”“永远”两组摩斯密码。
这一别具创意的“表白”,既是送给上海解放75周年的一份“红色情书”,也是与一部电影的联动。
1958年,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诞生了。
应克农同志的建议,八一制片厂以牺牲在上海解放前夕的烈士李白为原型。
拍摄了一部,讲述上海隐蔽战线的同志在明知自己已经暴露,依然冒死坚持发送电报的谍战电影。
和无数革命夫妇档一样,李白和他的妻子在旧上海一潜伏就是12年。
其真实经历,简直就和《潜伏》的电视剧一模一样。
经组织安排,李白初次与“妻子”见面时,也同样是:你瞧我书生无用、我瞧你简单粗暴。
但他们不但不能灭灯,还必须得牵手成功。
之后同居一室时,不但也是一个床上一个床下,还同样也会压着嗓门吵个不停。
久而久之,这对配合越来越默契的搭档,竟也和则成与翠平一样,互生情愫、并向组织递交了结婚申请。
随着三大战役的相继胜利,经过了12年大小磨难的李白夫妇,知道胜利已经离他们不远了。
就在这时,李白忽然搞到了一份极其重要的军事情报:国民党军队长江布防图。
早在之前,军统引进的一套米国最新侦讯系统,已经将李白的神秘电台锁定了大致范围。
只要李白再次发送电报,布控在周围的军统立刻就可以收网抓人。
虽然这一危急情况已经被自己人告知,但一直遵循“电台重于生命,有报必发!”的李白,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了发送情报。
1948年,12月30日凌晨。
火速安排自己的妻小转移后,李白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发送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份电报。
那一晚,远在西柏坡接收电报的16岁报务员苏采青,明显感觉到了李白不同往日的飞快发报速度。
当“END”的标志性电码传递后,本以为已经收报结束的苏采青,又继续听到了一串令她一生难忘的电码:
永别了,同志们!
四个月后,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大获全胜。
……
2019年,一部致敬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同名舞剧,一上映即封神。
2020年,摘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一段舞蹈节选《渔光曲》,被搬上了春晚。
如今,这段5分多钟的舞蹈,已被江山锁定。
不仅如此,江山还冒出了一个令英雄重新被忆起、舞者大获全胜的双向奔赴计划。
……
呼哧呼哧忙了一夜后,江山同志又翘班了。
上午九点,当夹着一沓白玉兰的江山冲向公共厕所的时候。
浦江舞剧院的周洁和董智芝,拿着地址走进了51号小院的大门。
“请问,江山同志是住这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