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从未出现过的场面,来了
第四百一十七章 从未出现过的场面,来了 (第2/3页)
主要是想编辑一部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纪录短片。
让全国人民好好瞧瞧,咱们祖国的好山好水。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噢~”
王扶林明白了:“难怪发动全国的电视台都出去拍,原来是为了这事啊。”
“您接到的拍摄主题是什么?”
“《好山好水好风光》。”
“这不就对了,”江山:“全国38家电视台,共同组成的一部祖国大好河山,想想都令人期待。”
“简直就是史无前例啊,”王扶林已经开始激动了:
“我感觉我应该去拍一些长城和故宫的镜头。”
“您忘了,”江山提醒道:
“上回为了在《紫禁城奇妙夜》的开头加一组全国风景名胜,首都哪里的景点咱俩没拍过?”
“对呀,怎么把这茬给忘了,”下一秒,王扶林:“但我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江山:“这事目前是您在负责?”
“还没最后定,但估计也差不离了。”
“那还不简单,”江山道:“后天我们就出发去青岛了,您要不跟咱们一块?”
“你们准备在青岛架机器?那我可不能跟你们抢一个景,”
王扶林正色道:
“就像小江你先前说的一样,这个奖拿不拿倒是次要的,我现在倒是想好好拍一组大好河山的镜头了。”
“那我给您出个主意,”
知道王导也是位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江山便把原本自己想干的一件事推荐给了他:
“既然38家电视台一块拍山水,您干脆就拍点不一样的。”
“拍点不一样的,”王扶林:“拍什么不一样的?”
“眼瞧着马上就到收获的季节了,您不如就拍点大丰收的镜头。”
江山一说这话,在场的全都笑了起来。
“我当是什么呢,”王扶林:“这丰收的新闻呀、纪录片呀,哪年断过?老百姓早瞧腻了。”
“您先别笑,我说的这场面,别说是你们央视,”江山道:“哪家电视台都没播过?”
屋里的几位,好奇的瞧着江山。
“因为,”江山:“这景象它就从来没出现过。”
“哪呀?”
“小江,你说的是哪里的庄稼?”
“我们什么样的庄稼没见过?”
江山看着大家:“你们谁听说过鲁棉一号?”
除了王扶林,其余的几位都在摇头。
“知道这玩意是什么吗?”
江山可找到神秘兮兮的时候了:
“山东原子能研究所的高科技。有了它,咱们以后再买衣服时,很可能就不要布票了。”
陈佩丝眼一大:“不要补票?”
黄永钰:“还有这样的东西?”
“我知道这东西,”王扶林:“我们台去年还专门去研究所采访过。”
“今年,是鲁棉一号大面值种植的头一个的收获季,
咱们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850万亩地的棉花,将是怎样一个壮丽的景象。”
江山这会说的,就是号称“布票终结者”的鲁棉一号。
自1979年投产成功后,便开始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到了1980年,鲁棉一号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
只要再过个两三年,这种经伽马射线培育而成的新品种,不但结束了棉布的计划经济。
还因为高产、抗逆性强的优点,让人民群众见到了打折促销棉布的神奇景象。
“好,”王扶林越想越觉得可行:
“我就上山东拍这个壮观的场面去,也该让老百姓瞧瞧,丰收的农田也是祖国大好河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豪言壮语说完后,王扶林再次看向了江山。
“小江,这下我还真要和你一块出发了。”
“那是,咱们的目的地都是山东嘛。”
“倒不是因为这原因,”王扶林不好意思的笑了:“主要是我们台没有多余的摄影机了。”
“嗯?”
“我寻思跟你一块出发的话,也就不用向北影厂伸手借了。”
“没有摄影机?”黄永钰惊了:“你们这么大一个电视台才几台机器?
“您是有所不知,”王扶林苦笑道:“不止是我们台缺机器,连北影厂的机器都不够使呢!”
陈佩丝在一旁点了点头,这话他相信。
别看《瞧这一家子》里又是刘小庆、方舒,又是陈强、陈佩丝,但剧组的摄影机还是到别处蹭来的。
“那正好,咱们到时候一块出发,您也好帮我们把把关。”
江山明白,别说是现在,就是再过个几年央视还是缺机器。
“那干脆把我俩也带上吧,”
黄永钰一点不藏着掖着:“我还没去过青岛呢,老王你呢?”
“我就更不用问了,”王世襄哪里没去过?“我哪都没去过。”
……
隔壁一间三人间里。
江小鱼和江小白,正满眼惊喜的伸着小胳膊。
坐在他俩面前的余思归、江川,正一人抓着一只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