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环环相扣

    第四百四十七章 环环相扣 (第2/3页)

战争没有来过。

    “反战公益广告”的目的,也就由此处达成了。

    ……

    有关中国航校的影视剧,之后的台弯、香江、大陆都曾拍过。

    香江的《烽火佳人》、台弯的《笕桥英烈传》、以及内地的《远去的飞鹰》、《无问西东》、《凭栏一片风云起》……

    无一不是由航校学员真人原型,改编得来的影视剧。

    但无论是哪部剧,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中杭飞机制造厂。

    恰恰就是这家飞机制造厂,才是重中之重。

    与中央航校仅一墙之隔的中杭飞机场。

    会将厂棚里制造装配好的飞机,推到航校的跑道上。

    然后再由航校的教官试飞成功后,直接交付空军使用。

    航校“四大金刚”之一高志航驾驶的霍克-3式战斗机,就是在这里生产组装的。

    1934年,中杭飞机制造厂正式投入运营。

    它是中国早期,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飞机制造厂。

    当时的内部设施,在后世看都非常洋气。

    不仅有供员工居住的多层别墅、游泳池、休闲俱乐部。

    还办有医院、幼儿园和小学。

    员工公寓里一律配有独立卫生间、电话、暖气。

    只可惜,中杭飞机厂只存在了8年。

    一直遭受日机重点轰炸的中杭飞机,

    即便在之后迁去了中缅边境的云南,依然抵不住日军的疯狂轰炸。

    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了自炸身亡。

    但从这家制造厂走出来了的高工,却不在少数。

    其中最牛的一位,便是钱老的导师、号称“波音之父”的王助教授。

    时至今日,谁又能想象。

    能同时玩转民用、军用航空和航天三大领域的百年企业“波音”,首任总工竟是一位名叫王助的中国人。

    16岁那年,打小就聪慧过人、成绩优异的王助,被公费派往英—国留学。

    到了英—国后,王助在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进行学习。

    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飞机制造的专业,也就此开启了他的航空事业。

    一战爆发,王助又转入米国的麻省理工,学习航天工程。

    当时能出国学习的中国人,少之又少。

    这不免令王助多少有些孤单无助。

    最可怕的是,整个世界在当时都在嘲笑大清。

    落后、愚昧等词汇成了专有的形容词。

    而身处其中的王助,自然也遭受了不少的嘲笑和白眼。

    痛定思痛后,王助强逼自己安静下来。

    决定自此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航空知识。

    坚定不移的埋头学习,只为了他日可以昂头做人。

    之后的求学路上,别人学习他学习,别人休息他学习。

    别人放假回家,他便去飞机制造厂实习、研究飞机零件。

    经常在工厂,一呆就是一整天。

    经过刻苦学习,王助终于顺利完成了麻省理工的学业,成功获得了航空硕士学位。

    说起来,这也是中国人首次获得的航空硕士学位。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家名叫太平洋的航天器材公司,出现在了王助的眼前。

    由于一战已打响,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威斯特夫,准备离开公司前往战场。

    临行前,他把自己的同班同学、麻省理工的高材生王助,推荐给了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威廉·波音。

    就这样,王助成了波音公司的第一任总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公司,竟在王助的手上起死回生了。

    经过详细勘察,王助对公司前期研发的水上飞机,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和调整。

    研制出一款具有双浮筒双翼的新型水上飞机。

    新型飞机的优良性能,把之前只能用于表演的水上飞机,彻底推向了实用性飞机的历史进阶。

    很快,通过军方测试的新型水上飞机,让波音公司获得了米国军方的五十架飞机订单。

    正是有了这笔57万美金的及时雨,才让已经准备收拾铺盖卷的波音又活了过来。

    只凭借这一个上架单品,波音公司一跃成为航空器材行业的翘楚。

    虽然之后一家独大的波音,一直把王助的名字刻在自己的航天史首页。

    却一点没妨碍他们对王总工的防范与孤立。

    哪怕手里捧的就是王工的设计图纸,可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