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卡脖子的军工技术

    第四百五十七章 卡脖子的军工技术 (第2/3页)

得挺形象的:

    “万幸的是,他们很快就卡不住了。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声打响后,在外留学十年的范旭东做出了回归故土的决定。

    回国后没两年,他首先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

    之后又多外喊话:中华同胞多努力,立志造出中国碱。

    他知道,中国人要想推进现代化工业,就别无选择的要率先攻克,西方人死守的制碱大门。”

    不过他也非常清楚,这事靠他一人是完成不了的,必须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江山:“所以,他就向外界喊话了?”

    “你别说,他这招还真挺管用的,”

    饶斌道:“没过多久,真有一位同志找上门来了。

    这位同志名叫陈调甫,原先是一家汽水厂的技术员。

    由于洋碱的供应不稳定,厂老板一气之下就给了陈调甫一笔钱。

    委托他研发现代制碱技术。

    可就在陈调甫的试验即将突破的时候,厂里的资金链断了。

    虽说汽水厂已经自行放弃了,但掌握了多项制碱要领的陈调甫却不肯就此罢手。

    好在这时,他听说了范旭东的那句话……”

    江山在电话里道:“中华同胞多努力,立志造出中国碱。”

    “没错,”饶斌点点头笑了:

    “于是,一南一北的两位志同道合者,终于相遇了。

    一方有钱,一方有才。

    很快,范旭东就按照陈调甫开的单子,置办好了一间实验室。

    而制碱所需的大量粗盐,本身就是盐厂老板的范旭东,自然就更不在话下了。

    距离两人相聚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设在范家大院里的反应炉。

    首次开炉就迎来了成功,虽然只提取了区区9000克的纯碱。

    但面对这堆雪白色的碱末,在场的所有技术人员都兴奋的跳起来。

    范旭东和陈调甫更是抱在了一块。

    他们知道,长久以来一直给我国工业发展使绊子的洋碱提纯技术,

    终于被咱们自己拿下了……”

    江山光听听就觉得开心:“卡脖子技术,从此被突破了。”

    “可不是嘛,”饶斌:“直到这时国人才知道,

    当初高高在上的洋碱,成本竟如此低廉。

    不过也因此,范旭东受到了英国卜内门公司的种种威胁。

    不仅如此,连国内的军阀也不断上门找麻烦。

    1945年,同时为我国打破制碱和制酸技术制约的范旭东,

    因长期劳累和疲于骚扰,突发疾病不幸逝世……”

    一阵沉默后,江山明白了:“这么说,重庆会谈就是因为他中断的?”

    “你猜对了,就是这位为我国赢得工业之钥的同志。”

    饶斌继续道:“不过另一位陈调甫同志,也很了不起。

    他在帮助范旭东制取纯碱后,创办了一间天津造漆厂。

    成功研制出了一种能喷、能刷、能烤的三宝漆。

    并给这漆取名为“灯塔”牌。”

    新中国成立后,这间造漆厂吸收了40多家小型制漆厂,合并成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天津造漆厂。

    到了50年代中期,天津灯塔造漆厂接到了我部下达的紧急任务。

    让他们为飞机、船舶的蒙皮、雷达罩等各个部位,共计研制80多种特殊涂料……

    伱知道吗江山?”

    此时正在认真听讲的江山,立刻竖起了耳朵。

    “咱们国家的第一架自制飞机、第一辆红旗牌轿车、”

    饶斌如数家珍道:

    “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东风牌卡车、东方红拖拉机、

    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第一颗人造卫星,用的都是灯塔牌涂料。”

    这一会,江山已经能猜出饶斌给自己打电话的原因了。

    就他刚刚说的那几样“第一”,大多都归机械部统管。

    尤其是那几辆汽车,还都是饶部的代表作。

    “之后的十年间,”饶部的话还在继续:

    “灯塔造漆厂又开始为咱们国家的军用涂料、航天涂料,不断研究创新。

    就在年前,天津灯塔造漆厂的部分领导,已经上你们浦江去了。”

    江山裹了裹被子:“到我们市来了?”

    “嗯,此去浦江就是为了和浦江的造漆厂,一块商量研究接下来军用涂料的研究方向,”

    饶斌顿了几秒道:

    “另外,也顺便商议一下,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