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拥立吴三桂

    第270章 拥立吴三桂 (第2/3页)

孤忠若是能力出众,也不至于二十多年来一事无成。

    看人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张长庚站在胜利者角度去看失败者张煌言,得出的结论当然与王五不同。

    至于那位经历江难正在回广东路上的尚之信,反也好不反也好,于当下实际也可忽略。

    因为广东不是吴军的战略重点。

    “只要你岳父称帝之后立即派兵北上直取燕京,不管是广东尚家还是广西孙延龄,最后都得乖乖向你岳父称臣

    耿家父子一心图谋江浙钱粮重地,如今也算兵强马壮,不过只要你岳父授予耿家父子亲王爵位,且许以江浙,耿家当不会现在与你岳父反目成仇,毕竟当下大敌乃清廷,非你岳父。”

    张长庚的意思是对耿家只要施以好处,以耿家现在的积极性不仅不会反对吴三桂称帝,反而还指着从吴三桂这里得到更大的好处。

    如现在正请求吴军帮助解决江西清军。

    至于将来耿家是做吴皇帝的忠臣,还是同吴皇帝大干一场,那是将来的事。

    眼下何必杞人忧天,认为吴三桂一旦称帝这些势力就马上同他翻脸呢。

    又指吴三桂麾下文武皆参与过镇压明室,且还缢死过永历帝父子,故而于吴三桂集团而言,吴三桂自立称帝比打着朱明招牌要实际得多。

    一旦称帝,那政权就得升级,跟随吴三桂造反的文武官员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故张长庚断定吴三桂称帝一事吴军内部绝对支持,不用担心称帝一事会让吴军内部产生缝隙。

    “眼下形势有利你岳父,若于武昌登基称帝,一正纲领,二正人心,三正文武,四正法统大军浩荡北上,迟则一年,快则半年,便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有何不可为?再说襄阳那位韩王不是说过正衣冠、复燕京者为社稷共主么,如此你我更应竭力促成此事。”

    张长庚一番说辞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八个字——晚称帝不如早称帝!

    与其羞羞答答藏着掖着顶着个根本不存在的朱三兴明讨虏,不如袖子一卷、裤腿一捞亲自上阵。

    什么叫名正言顺?

    这就是!

    “中国有句古话,自古兵强马壮者为天子,你不会不知道吧?”

    说完,张长庚端起尚温的茶水一饮而尽,继而满怀期待看着对面的王五。

    眼前这个手握兵马且能战的吴三桂女婿同他一起劝进的话,事情成功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因为吴三桂这人耳根子软,特别相信亲人的话。

    女婿如半子。

    王五没吭声。

    他在想事。

    印象中吴三桂打着朱三名义起兵仅仅几个月后就自立为周王,废弃康熙年号,改元利用,当年即为周王元年。

    过了几年,由于吴军始终无法渡江,加之抗清联盟崩盘,为挽回人心吴三桂方在衡州匆匆称帝,正式建国大周,改元昭武。

    如果说朱三的失踪迫使吴三桂自立,那几年后的称帝应是用来安抚人心,提升士气的手段。

    可那个时候称帝真就是垂死挣扎了。

    徒落个被人耻笑而矣。

    但要是吴三桂现在就称帝呢?

    即便西北战局打成胶着仗,吴三桂自领的中军进展依旧顺风顺水,耿精忠那边打的也很积极,孙延龄那边估计也不错,整个抗清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吴军上下更是士气高昂,对杀过长江去充满信心。

    按张长庚分析另几家不反对的情况下,吴三桂于“高潮”时登基称帝然后以皇帝名义颁发北伐诏书,同当年的朱元璋异曲同功。

    真当了皇帝,吴三桂还会在长江边犹豫不决么?

    至于那些真正的复明人士,真的重要么?

    便是襄阳的虎帅他们,恐怕也不重要。

    枪杆子出政权。

    兵强马壮的吴周集团在吴三桂称帝刺激下,打的只会更凶更猛。

    一时之间,王五都动摇了。

    但往往过于乐观的分析往往都会伴随巨大的风险。

    张长庚说的再好,也不能保证事情真会如他说的那般。

    将灭清当成头等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