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搜山捡海捉达素

    第335章 搜山捡海捉达素 (第2/3页)

作为小女婿,王五必须中立,这样才能从两个姐夫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这些想法王五当然不会告诉章阿庆,但他相信对方的舅舅应该明白他的意图。

    亲自写了封信交给章阿庆带给其舅舅,除了说明消灭达素集团重要性外,就是希望老张不要头脑发热自己来个“独走”,如果夏国相从前线回去,老张最好是配合对方。

    如此,定北王依旧是定北王。

    另外,让老张无论如何也要劝说夏国相不要从前线撤军,哪怕夏国相为了巩固权位腾不出手北伐,也要等消灭达素集团,占领洛阳、开封等重镇后再说。

    这样,有大半个河南在手,吴军就算暂停攻势,于清廷而言也不过是苟延残喘。

    章阿庆见五叔态度坚定,知道没法再劝,只得无奈回去,其走后王五请汪士荣给他写五封信,分别发给胡国柱、吴国贵、王屏藩、马宝、刘玄初。

    五人是吴周集团的抗清主战派。

    胡国柱、马宝都是国公,爵位跟夏国相是相等的,仅按爵位论的话,三人都有资格成为吴周集团新的“话事人”。

    前者统领留守云贵的四万兵马,后者这会正带领精锐骑兵在河南腹部深入,且刚刚取得郾城大捷,于吴周集团影响力很大。

    一直以来胡国柱和马宝都积极劝说吴三桂反清,与一心求富贵安稳的夏国相针锋相对,只要他二人能够坚定不移支持继续北伐,夏国相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放弃北伐。

    王屏藩虽是侯爵,但他是西北战局的实际主持者,对吴之茂、郑蛟麟、吴世综等西北大员有很大影响力,目前归其指挥的西北吴军连同反清的原绿营兵加一起不会低于十万人。

    只要王屏藩同胡国柱、马宝他们一起给夏国相施压,同时继续拖住西北清军,那么哪怕吴三桂驾崩,中原北伐的战机和优势依旧在。

    给吴国贵的信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指出中原战局之重要性。

    以吴国贵的眼光,肯定不会同意夏国相放弃北伐。

    这一点王五深信不疑。

    因为吴国贵直到死都是吴周集团最强硬的北伐派。

    刘玄初是吴三桂任命的内阁次辅,虽在昆明养病,但吴三桂出了这么大事,他和胡国柱不可能不赶来。

    只要这五人支持继续北伐,纵是夏国相把控了朝政,北伐也不可能停下来。

    这也是王五为北伐加的保险。

    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吴三桂能撑一撑,哪怕撑上三个月都行。

    三个月时间,足够吴军彻底控制河南,兵锋渡过黄河直逼燕京了。

    真到那份上,就算吴三桂死了,夏国相目光再差劲也想千古留名,成为驱逐鞑虏、恢复华夏的第一人。

    汪士荣草笔疾书,很快将五封信写好,内中用词、意思大体与王五想表达的无误。

    王五点了点头,命人将信分别发出,之后犹豫了下,提出希望汪士荣能去一趟汉阳。

    作为吴三桂信重的三大谋士之一,汪士荣肯定要去汉阳探望皇帝病情的,但他知道王五必然有事要他做。

    果然,王五沉声道:“请先生转告本侯夫人,请她代我日夜于陛下身边服侍,以尽孝道,另外一定要妥善照顾好庶孙殿下,不可使殿下托于他人之手。”

    汪士荣听后沉默了一阵,忽道:“侯爷不去汉阳也好,若能歼灭达素收复南阳,侯爷威名朝中自知。”

    言罢,也不再多言,歇也不歇径直回去。

    王五这边让人将吴三桂中风,周朝近期可能会发生大变故之事通知襄阳,并告知虎帅、郝帅他们自己无意前往汉阳,一心消灭达素,希望二位老帅同韩王他们能够静观其变。

    诸番事情安排后,天已大亮,王五带亲兵上马往北赶去,沿途到处都是丢盔弃甲的清兵俘虏,俘虏多到把路都塞住了,也不知到底俘虏了多少清兵。

    忙于追杀清军的吴军将士也没时间理会这些俘虏,要么让俘虏在麦地里坐着,要么让他们自己去新野。

    不知道是谁安排的,一些俘虏竟主动帮吴军清理道路,收拾物资。

    途中遇到赵进忠,说清军主力彻底乱了,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都在逃跑,自己手底下的弟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