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北伐改东征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350章 北伐改东征 (第1/3页)

    燕京鳌拜被康熙铲除时,千里外的武昌城在紧闭了一个月之后终是开放城门,允许百姓和商旅正常出入。

    原因是吴三桂驾崩消息已经无须隐瞒。

    接到中枢通知前来武昌的各地主要将领该来的也都来了,吴三桂病死消息在这一个月内也早就传遍四方。

    在兵部尚书韩大任、礼部尚书钱点、工部尚书吕忝子、刑部尚书冯苏、大将卫朴、张国柱、李本琛、范齐韩、廖进中等人支持下,夏国相抢在岳母张太后抵达前率众拥立皇太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改元“洪化”,定明年为“洪化”元年。

    内阁以小皇帝名义给其祖父吴三桂上尊号“太祖高皇帝”,父吴应熊为“孝恭皇帝”。

    官制皆依先前所定,对各将吏都有所封赏。

    为了得到各方势力承认,不致吴周王朝内讧,夏国相采纳定北王张长庚建议,以小皇帝名义封嫡亲叔父吴应麟为楚王,伯父吴应期为晋王,堂兄吴世综为安福王(郡王),以此安抚吴氏宗亲最有势力的三位。

    另晋升首辅大学士方光琛为国公,次辅刘玄初为侯爵。

    夏国相的心腹韩大任、郭壮图、范齐韩等七人晋侯爵,另有九人晋伯爵,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此举惹得来度极为不满,奈何朝政大权都被夏国相掌握,其根本无力反对。

    不过张长庚却提醒夏国相其连襟平虏侯刚刚取得南阳大捷,重创达素部清军三四万,且领军克取汝州、洛阳,如此大功不加以封赏会让人以为夏国相这个大连襟故意如此,万一因此事让平虏侯对朝廷生出不满就得不偿失了。

    夏国相一想也是,当下他最需要的就是各方势力对其地位的承认,而不是借机打压各方,便以南阳大捷酬功为由以小皇帝名义晋封平虏侯王永康为定国公(郡公)。

    这让张长庚觉得夏国相不足与谋,前番马宝在郾城不过败了几千八旗兵就被吴三桂从侯爵直接晋为国公,而老五在豫西连战连捷,取得的战果并不亚于马宝的郾城大捷,夏国相却只给其区区郡公,可见这人极不地道。

    但并不点破夏国相心中小心思,表面仍是与其客客气气,不与之发生冲突。

    二月初七,襁褓中的小皇帝被夏国相抱上龙椅正式登基,次日即“下旨”内阁为其祖父堪选皇陵。

    关于先帝葬在何处,内阁有几种意见。

    一是大学士来度主张的将先帝葬在湖南岳麓山;二是韩大任主张的将先帝葬在武昌附近;三则是刑部尚书冯苏提出的遵先帝生前意愿安葬。

    吴三桂生前有何意愿?

    便是死后能够安葬在明崇祯皇帝陵周边,以示其对崇祯帝忠贞一生,纵是死了也要长伴崇祯左右。

    这不是吴三桂自作多情,而是事实上崇祯的仇的确被他报了。

    不管以什么形式,逼死崇祯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贼都身死陨落。

    而且若不是吴三桂,崇祯子嗣也根本无法保全。

    若不是朱三太子下落不明,吴三桂恐怕也不会急于称帝,王五和张长庚更不可能想到给吴三桂黄袍加身,以促其坚定北伐。

    只眼下根本不具备将吴三桂葬在崇祯陵附近的条件,就算有也不可能。

    怎么说吴三桂也是大周朝的太祖高皇帝,哪有陪葬前朝旧主的道理。

    所以,要么葬在岳麓山,要么葬在武昌附近。

    最终,同岳父一样迷信风水的夏国相拍板将岳父葬于岳麓山,因为那地方风水不错,有望气的民间堪舆先生说湖南有王气,且观王气延绵不绝,至少三百年国运。

    来度没有就先帝葬于何处同夏国相争执,此事便这么定了。

    然而,在胡国柱、刘玄初等护卫下赶到武昌的张太后听说要将自己的丈夫葬在湖南,不禁强烈反对,还闹着要将丈夫灵枢秘密送回云南择地入葬,不准大张旗鼓。

    显然,直到现在张太后依旧不认为吴家会取天下,甚至认为自己的丈夫一死,这个新生的叛乱政权很有可能马上就要倒台。与其让丈夫将来被清廷挫骨扬灰,不如学三国时的曹操悄悄安葬,省的死后还要被人折腾。

    在张太后心中,丈夫和儿子的死完全就是因为这场不该发生的叛乱,因而这位从皇后一跃而为太皇太后的老妇人骨子里敌视丈夫亲手创立的所谓大周皇朝。

    很明显,张太皇太后的意见必然得不到内阁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