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我本汉奸,何来忠贞?
第363章 我本汉奸,何来忠贞? (第3/3页)
兵便能看出。
显然清廷担心汉军八旗会充当外城叛军内应,为防万一索性不征召汉军上城。
为防汉军蠢蠢欲动,索尼等人更是严密控制满城不多的几座军械库,目的就是防止汉军抢夺武器在城中生乱。
这些,作为吏部侍郎的蔡毓荣其实心知肚明,但他并没有就此生出叛变大清的念头,因为蔡家的富贵源自大清,没了大清哪来蔡家,又哪来所谓汉军八大家。
然而,其父蔡士英看过叛军的传单后却陷入沉思,继而同长子说起陈年旧事,大意就是顺治二年他以参领身份随英亲王阿济格出征陕西时,曾与吴三桂共事半年,期间吴三桂对他很是看重,还赠给他黄金五十两。
“父亲莫非是想?”
作为吏部侍郎,蔡毓荣如何不明白父亲的意思,一时有些错愕。
“平西王这一反,朝廷对我们汉军大不如从前,如今周军又兵临城下,我看朝廷多半要外逃”
蔡士英强撑坐起,告诉儿子朝廷一旦放弃燕京,那周朝必定顺势掌控北方,如此一来,清廷覆亡在所难免。
故而他们必须要做万全准备,以免祸及家族。
真要死心塌地保他爱新觉罗,周军破城之后必定屠城,到时男女老少可是一个都不得活的。
蔡毓荣不像父亲这么悲观,认为满城高大坚固,索尼和康亲王他们又征召了大量满蒙八旗披甲人上城,京畿一带又并未被叛军完全占领,加之还有正在紧急赶来燕京的蒙古大军,怎么看形势都对大清有利,只要满城坚守下去,叛军恐怕不退也要退。
到时这场危机自然就化解,如此,根本没有必要背叛大清。
“满城有粮吗?”
蔡士英一句话就让儿子愣在那里。
“这会尚有粮食维持,人心虽慌但仍能保持镇定,时间一长这满城还能镇定?京畿周遭是还有一些兵马,可你曾听过都城被敌攻破,周边兵马还能忠于朝廷?至于蒙古人,”
蔡士英冷笑一声,说出同顺天府尹甘文焜一样的看法,那就是蒙古人来了之后更麻烦,因为蒙古人压根没有粮食。
朝廷真放蒙古人入京,恐怕到时满城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城的叛军,而是这帮饥肠辘辘的蒙古人。
“届时,你说这大清还保不保得住?”
蔡士英意味深长看了长子一眼。
蔡毓荣怔住,许久之后方问父亲想让他做什么。
“你是吏部侍郎,有些事情只能以你这个侍郎身份去办。”
自己儿子面前,蔡士英也不掩饰,竟让长子暗中联络祖家以及其余汉军有影响的人物,万一事情到了不可挽回地步,那汉军各家为了整个汉军就要行雷霆之事。
何为雷霆之事,蔡士英不说蔡毓荣也懂。
在儿子还在错愕间,蔡士英已经拿出一份名单,希望儿子能联络名单上的这些家族为汉军八旗的未来共同谋划。
蔡毓荣接过父亲手写的名单,上面都是汉军八旗有头有脸的人物。
如镶黄旗的范家(范文程)、马家(马得功)、刘家(刘良臣);正黄旗的左家(左元荫),正白旗的夏成德、宜永贵、孙得功,正红旗的宁家(宁完我)、鲍家(鲍承先)、李家(李国英),镶红旗的赵家(赵一鹤)、孟家(孟乔芳),正蓝旗的甘应祥、张士彦,镶蓝旗的张存仁、刘光弼等。
无一不是为大清入关讨平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汉军各大家。
虽然纸张很薄,但蔡毓荣只觉这份名单很是沉甸甸,沉到他的手都在发颤,半响之后迟疑道:“这些人家未必都和父亲一般想法。”
言下之意是很难保证名单上这些人家肯同他蔡家一样做周军内应。
蔡士英却看着一脸踌躇的儿子道:“何为汉军?”
“这,”
蔡毓荣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父亲。
“所谓汉军不就是汉奸么,既是汉奸哪来忠贞可言?”
蔡士英有些疲倦的靠在床榻,看着似乎转不过弯来的长子,“我蔡家不做,你以为别家就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