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汉军 施琅 救母

    第364章 汉军 施琅 救母 (第2/3页)

人,当其子蔡毓荣秘密找到李烂并表明来意后,李烂竟当场吓的面无人色,半响之后直接把蔡毓荣撵出了家中,直言全当蔡侍郎没来过,他也什么都不知道。

    见李烂如此胆小,蔡毓荣无奈只得去寻前陕西总督孟乔芳之子孟熊弼。

    孟乔芳和吴三桂也是大有渊源,其任陕西总督时吴三桂被清廷从锦州重新启用调至陕西平叛,孟乔芳作为总督对吴三桂支持极大,后来又上书向清廷建议由吴三桂驻防汉中以规取四川,从而使得“被困”西北数年之久的吴三桂能够入川开启世镇云贵之路。

    要说李国英是吴三桂的大恩人,那孟乔芳就是吴三桂的引路人。

    吴三桂对李国英、孟乔芳也是极为感激,逢年过节都派专使给两家送礼,出手还很大方。

    孟乔芳之子孟熊弼如今担任汉军正白旗副都统,于汉军正白旗影响力很大,哪怕其不肯挑头但只要默认汉军联合,那汉军正白旗这一块基本就不会有反对声音。

    途中经过镶黄旗居住区域时,蔡毓荣无意间想到一人,此人就是原明朝延平王郑成功的部将施琅。

    施琅这人一开始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下,郑芝龙降清后施琅选择追随其子郑成功抗清,任郑成功麾下左先锋,为郑成功部下最为知兵善战的骁将。

    顺治八年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门的郑军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眼见厦门就要沦陷,施琅不顾自身安危率领身边卫士六十余人奋勇抵抗清军,结果竟将清军主将马得功的弟弟斩杀,马得功本人也险些被活捉。

    最终在施琅带领下厦门军民成功将清军击退,从而保住了郑家的大本营。

    由此可见施琅强悍。

    结果如此大的功劳郑成功却只赏了施琅200两白银,同时还莫名其妙剥夺施琅的兵权,并且不愿采纳施琅提出的正确谋略。

    每次郑成功领军做的决定都被施琅认为不对,郑成功却听不进施琅意见,结果事后证明施琅意见才是对的,他这个主上是错的。

    然而越是如此,郑成功就越是疏远施琅,施琅一气之下剃光头发想去当和尚,导致双方关系迅速恶化。

    次年原施琅部下曾德见施琅失势,便利用过去同郑氏一族的关系在郑成功麾下谋了个亲随,此后仗着自己是国姓爷亲随身份屡屡对施琅不敬,气的施琅直接把曾德给砍了。

    郑成功误以为施琅要反,旋以商量出军机宜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显,又将施琅同其父亲施大宣拘捕。

    施琅在一些同情他的将领和百姓帮助下逃回大陆,郑成功得知后怒不可遏就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处斩,导致施琅对郑成功恨之入骨,就此投靠清廷同郑氏为敌。

    降清后,施琅先后出任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其为官清廉,善待士卒,以致家徒四壁,穷困潦倒。

    任福建水师提督期间,施琅还不断上书清廷建议速出兵征台,以免养虎遗患。

    因湖广战事反复,清军难以腾出手来对付台湾郑氏,鳌拜便将施琅主张压了下来,并将施琅从福建调到燕京出任内大臣,省得在福建天天上书攻台叫人心烦。

    施琅从福建来京时,就是蔡毓荣亲自去给施琅办的出任内大臣手续。

    内大臣是仅次于领侍卫内大臣的侍卫亲军统领,人选从来都是从上三旗任命,并且都由满洲人出任。

    施琅以汉军镶黄旗人出任内大臣,看起来是无尚荣耀,实际却是变相的闲置,因为他这个内大臣连办公地点都不能去,只能在家闲居。

    不知道是鳌拜刻意刁难,还是发放俸禄的官员把施琅这个内大臣给忘了,导致施琅常常领不到俸禄,其又没有积蓄,为了养活一大家子,施琅的妻子竟然放下身段主动到外城的裁缝铺给人家当女红裁缝贴补家用。

    蔡毓荣对此有耳闻,也有心帮施琅一把,只是他在将施琅境遇跟鳌拜提过后,对方却是置若罔闻,根本没有给施琅补发“工资”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