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汉军 施琅 救母

    第364章 汉军 施琅 救母 (第3/3页)

  因担心得罪鳌拜,蔡毓荣便不敢再替施琅说话,只是出于同僚情谊给施琅送了五十两银子,结果施琅却没有收,让仆人原封不动退还给了蔡家。

    倒是有骨气的很。

    这件事也让蔡毓荣印象深刻。

    想到施琅是郑氏有名的悍将很是能打,蔡毓荣便想停下轿子与施琅接触,探明其心意,若施琅愿意参加此事那么胜算便能多一些。

    只刚要命轿夫去施琅家时,迎面走来一队护军营的八旗兵,为免麻烦蔡毓荣便让轿夫直接过去,不然他私会施琅这事被索尼他们知道肯定会引起怀疑。

    殊不知此时的施琅正在看周军用炮打进城中的传单。

    看过之后施琅神情凝重,既为眼前局势的突变感到震惊困惑,也为在外城的妻子担心。

    周军攻入外城时,施琅的妻子张氏就在北城的石头胡同姚家裁缝铺干活,结果就此“滞留”外城,再也无法回到内城与丈夫、儿子团聚。

    最先发现周军传单的是施琅七岁的次子施世伦,六岁就已经开蒙读书的施世伦认识传单上的字,但不知爱新觉罗是什么意思,便将这张传单拿到了正在屋中发呆的父亲面前。

    因为没有积蓄,来京之后施琅一大家子挤在三间平房中,家俱什么的都缺,以致身为内大臣的施琅连个像样的案桌都没有,只能用砖头码成四条腿上面再盖一张木板充为案桌。

    桌上除放着妻子张氏为其缝补的两套官服外,还放着两份奏疏,都是施琅几年前给清廷上的平台机宜,可谓切中时弊,字字珠玑。

    可惜主政的鳌拜未采纳施琅建议,不仅将施琅的建议搁置,更将施琅本人调离福建放在燕京闲居,使得施琅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

    短短几年间,不到四十岁的人看着便跟五十岁差不多。

    桌上另有一份没有写完的奏疏底稿。

    是施琅听说台湾郑氏和福建耿家内讧后给清廷新的建议,其建议东南清军攻破福州后暂时不要动台湾郑氏,当集中全力收复江西,尔后再攻武昌,切断叛军北伐军的后路,尔后寻机将叛军北伐兵马全歼于江北。

    施琅认为台湾郑氏现今当家人郑经鼠目寸光,只要清军不动他的利益,那郑经就绝不会主动攻击清军,这样一来东南清军就能毫无顾虑对付江西的叛军。

    反之若先对郑氏动手,则江西的叛军肯定会再次联络郑氏,届时东南清军势必前后受敌,反而无法快速平叛。

    事实再一次证明施琅眼光独到,此时东南战场台湾郑氏虽然停止了对福建耿家的进攻,却不是想重新联合耿家共同抗击清军,而是抱着坐山观虎斗的想法指着耿家和清军两败俱伤,郑家好从中收渔翁之利。

    不过施琅这份奏疏尚未写好,叛军就杀进了外城。

    得知外城被叛军攻占,施琅如遭雷击,久久不能回神,除担心大清命运外,更担心在外城的妻子安危,至于自己倒是没考虑那么多,直至次子一蹦一跳的拿着叛军传单推门而入。

    想都不用想,施琅就知这些传单是叛军用来离间八旗军民同皇室关系的阴谋,但这个人人知道的阴谋却又没有破解之法。

    因为,满城如今确实危险。

    八旗内真要有人生出“断臂求生”念头,弄不好满城就要发生一场内讧,不论谁输谁赢,于叛军都是好事。

    也许城外的叛军未必想要城中四十万军民活,而是想将这四十万人同大清皇室一块埋葬。

    “爹,这个爱新觉罗是谁,为什么他活着城里的人都要死?”

    “”

    正不知如何回答幼子这个问题时,施琅已经十三岁的长子施世泽推门而入,一脸悲愤跪在其面前道:“娘亲落于贼军之手,父亲不思解救办法终日坐困屋中,难道是父亲要让孩儿几人就此没有娘亲吗!”

    作者注:施琅是汉奸为公论,不容推翻,但国姓爷如袁绍般逼反施琅也是历史事实,本书不存在为施琅洗白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