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扩军 封堵 策反

    第368章 扩军 封堵 策反 (第2/3页)

000绿营兵为骨干,再吸收宣化一带的奴军。

    周奎和陈虎都是原绿营总兵出身,一个是随三省总督白秉贞归降周军,一个则是被工部员外郎来碧说动归降。

    徐霖的第五镇仍驻通州,配合甘文焜、白秉贞对直隶小九处的驻防旗兵进行围剿。

    直隶小九处驻防八旗兵数量有限,目前为止东安和沧州、保安、固安、霸州四处的驻防八旗兵三百余人不是逃走,就是被消灭。驻防绿营大多反正。

    尚在抵抗的是宝坻、采育、雄县、良乡四处的驻防旗兵及当地绿营,总兵力加一起也不过一两千人,之所以迟迟未能攻克,主要是占了守城地利,另外就是受到周边地区尚有清军力量的影响。

    之前王五对直隶各处攻略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规划,三省总督白秉贞负责一摊子,刘良佐留守保定的人马负责一摊子,甘文焜这里也负责一摊子。

    加上直隶境内尚有不少州县虽然放周军北上,但并没有就此向周军投降,城中官绅可能是在等燕京是否易主明确后再作决夺。

    这就使得直隶现在周军表面大占优势,但由于时间、汛道及各方人马不同的小九九,尚无法做到对直隶的全面控制。

    尤其天津巡抚张端、马兰镇总兵黄元凯、泰宁镇总兵刘征文等部仍在负隅顽抗。

    因此王五现在必须要打通各方势力,首先要打通的就是运河一线的直隶东部府州县,这样不仅能对天津清军形成有效压制,也能对山东清军形成威慑,配以“政治”辅助,山东就有可能不战而降。

    山东一降,直隶、河南中西部、山东、湖北的荆襄地区就能联成一片,使王五成为事实上的北方之主外,也能在荆襄、山东南部构建两只拳头。

    一只拳头砸向尚在河南东南部的岳乐,一只则蓄力虎视武昌。

    徐霖的任务就是全力打通运河,协助三省总督白秉贞完成对山东的攻势部署。

    瞎子万四的第六镇则立即进驻蓟州,配合反正归顺的蓟州守将董天宝守卫蓟州同时,做好切断入关蒙古兵马北逃之路,或有可能自燕京方向东窜的八旗兵归路。

    董天宝改任第六镇标统,委任状是王五亲自颁发的。

    周奎的第七镇仍部署在燕京外城,配合周军主力继续对满城进行围困。

    陈虎的第八镇则负责对保安、延庆等地招抚或进攻,确保对燕京以西地区的占领。

    这个方向也是燕京清廷外逃山西的路。

    其余庄奴军则以就近原则接受当地反正官府的指挥,若当地官府没有归顺大周,则协助周军解决这些冥顽不灵的城镇。

    为了让庄奴军参战积极性更高,王五让甘文焜以他名义通知庄奴军大小军官,参战之后不仅能获得官职,还能在清廷败亡后得到重新分配的旗庄土地。

    从此,不再是耕奴,而是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如果功劳足够大获得的土地足够多,则能成为可以雇佣佃农的地主。

    本人包括子女后代一律革除奴籍,可以参加新朝科举,可以经商买卖,甚至可以自由定居,再也没有任何人身限制。

    整个直隶两千多万良田的重新分配权也是王五是否能奠定北方霸业的基础。

    并不担心不好分配,因为地多人少。

    近京地区庄奴大暴动的这几天,满城内也不消停。

    先是顺承郡王勒尔谨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从阜成门冲出,试图消灭此门前监视的500周军骑兵,结果这支由30名侍卫、800名满洲子弟、600名蒙古八旗披甲人组成的敢死队却在接战瞬间,便被人数远远少于他们的周军骑兵给当场打穿。

    速度快到城上翘首以待的上万八旗军民集体鸦雀无声。

    最后这支敢死队只逃回了三分之一,要不是索尼担心周军会趁乱入城事先又部署了两重防线,并在城上放炮轰击周军,弄不好真能被这支周军骑兵给尾随进了城。

    这一仗,让先前鼓噪要与叛军誓死一战的王公大臣们“哑了火”,也让那些仍对八旗心存幻想的官员们彻底认清现实,那就是如今的八旗同二十年前相比,早就不堪一战。

    打肯定是不能打,因为实在打不过。

    朝野聚集的重点便迅速从打转移到坚守还是突围上。

    结果这场开了足足半天的议政王公大臣会议竟是没表决出个结果来。

    支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