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9章 针对性破坏

    第1469章 针对性破坏 (第2/3页)

完全脱离国际分工的支持,但至少已经无需像本世纪初那样完全进口国外的计算和图像处理芯片。

    如今安置在地下机房里的那套“曙光-7000”超级计算机,就是年初才到位的最新设备。

    “这才不到一周时间,你……你们就已经把那些数据全都看完了?”

    在接到常浩南的电话自后,彭觉先一行人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到火炬实验室,却发现对方甚至连经过图像渲染的示意图都准备好了。

    其实在系统的帮助下,常浩南找到问题所在只花了不到一天时间,后面都是在进一步分析原因,还有准备这份非常直观的情况说明报告。

    但话肯定不能这么说:

    “我之前就说了不会用遍历法……”

    跟彭觉先握手之后,常浩南坐回到会议桌首位的电脑前面:

    “而且运气也不错,在第二优先级的堆芯活性区数据里面就发现了异常。”

    眼见已经进入正题,彭觉先也平复下心中的疑惑和震惊,正色问道:

    “所以……还是我们算出来的受激中子产额有问题?”

    “是。”常浩南点点头,“但问题不在我们。”

    他将屏幕上的两组数据高亮出来然后并排显示:

    “你们看这条温度-反应性系数曲线。”

    说着用鼠标指针在上晃了晃:

    “HFR提供的参数文件显示,在200-400℃区间,多普勒系数应该是平滑的-2.3pcm/℃……”

    彭觉先身体前倾,还把眼镜微微抬起,以看得更加清晰。

    在常浩南说到一半的地方就已经发现了不对劲:“但实际数据在325℃处出现了明显的拐点?”他指向屏幕上那个突兀的凹陷,“这个二阶导数变化……像是燃料芯块出现了异常畸变?”

    “准确来说,应该是温度反馈效应。”

    常浩南说出了自己的判断,紧接着又补充了一段系统给出的详细解释:

    “你们知道,在第一个缓发超临界状态末期时,随着堆芯温度逐渐上升,燃料多普勒温度反应性效应和热膨胀效应也会逐渐增大,从而向反应堆引入负反应性,自动调节功率的增长速度,工程师们一般用这段时间保证冷却系统完全介入,然后再进入第二个缓发超临界状态。”

    作为核能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知识对于彭觉先来说相当基础,但他还是耐心地听了下去,并点点头表示对方说的没错。

    “但HFR给的数据严重低估了铝包铀燃料的温度反应性效应……计算结果显示,实际多普勒效应达到了惊人的-7.4pcm/℃,是报告值的3.2倍,于是反应堆引入的负反应性比之前的预估值高了一个数量级,导致堆体根本无法进入第二次缓发超临界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