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4章 是时候利用一些人脉了

    第1554章 是时候利用一些人脉了 (第3/3页)

全赞同!”

    张韬也颔首笑道:“常院士画龙点睛。这个标题,编辑和读者想不点开都难。”

    “好,标题就这么定了。”常浩南当即拍板。

    “篇幅方面呢?”张韬再次开口问道,“我们完成这篇报告的原则是内容详实,尽可能体现完整的工作量,但直接作为论文的话,似乎有些太长了,而且结构上也比较松散。”

    “确实。”常浩南点点头,略加思索后回答,“这样吧,把应用层面的具体内容剥离出来一部分,我会安排在国内的《华夏科学院学报》(JCAS)上,同步快速发表一篇产业导向的姊妹篇论文。”

    “姊妹篇的标题可以更直白些,比如:《光场编程单原子阵列涂层大幅提升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重点展示Co-C-hBN在锂电池中的具体性能数据,特别是600圈2021mAh/g这个‘硬核’指标,以及其对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等产业的重大意义,这样,基础突破与应用价值,两翼齐飞。”

    对于这样“买一送一”的结果,张韬和王令骁自然没有意见。

    “至于核心论文。”常浩南手指点了点面前的报告,“我看这样的结果,干脆也不用考虑什么子刊了,直接投稿Nature正刊都没问题。”

    听到结果的王令骁瞬间如释重负。

    但张韬却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担忧:“常院士,根据经验,Nature的审稿周期平均在5-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方面会不会……毕竟FEI那边的诉讼和舆论压力,怕是等不了那么久。”

    他知道常浩南制订的全部计划内容,深知时间就是战略主动权。

    然而常浩南却摆了摆手:“五到八个月那是正常投稿。”

    “?”

    对面两人同时愣住。

    “我有快速投递通道。”常浩南漫不经心地解释道,“如果内容没问题,最快两个月左右就能见刊,插队发表的话下个月都行。”

    “啊?”

    王令骁万万没想到,在他心中无比神圣的、像是Nature这样的权威期刊,竟然还能有如此玩法。

    就像自己舍不得的女神,有人却……咳咳。

    总之,心中的某种东西,碎了。

    常浩南则继续点开电脑:“还有,我们也不一定非要被动等待Nature走流程。”

    他旋转显示屏,展示出arXiv预印本平台的界面:

    “论文定稿后,第一时间上传arXiv!物理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所有相关分类都挂上。预印本拥有法定的学术优先权,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成果首发宣告平台。”

    “arXiv?”张韬当然知道这个平台的情况,但基本都只是浏览,很少在上面发表什么内容,“预印本平台的影响力和覆盖性会不会有些不足?”

    传统化学研究对时效性的要求并不苛刻,所以不是所有人都会日常关注arXiv这样一个平台。

    绝大多数学者还是以期刊为主。

    “影响力不用担心。”常浩南语气笃定,“真正颠覆性的成果,其力量在于数据本身和思想的创新性,预印本足以将其快速、无障碍地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期刊的背书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等论文在Nature正式发表时,预印本引发的全球讨论早已如火如荼,只会进一步推高其影响力。”

    “至于覆盖性……”他顿了顿,然后拉开抽屉,从里面抽出一张名片放在桌上:“我会联系康奈尔大学图书馆(arXiv的运营方)的朋友,让他们将我们的论文列为‘编辑精选’,在平台首页和邮件推送中进行重点推荐。”

    “编辑精选?”

    三十年科研经验的张韬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刚进实验室的本科毕业生。

    “对。”常浩南点点头,一边在电脑上编辑邮件一边解释道,“只要用户注册了arXiv、并且没有在网站设置中选择拒绝接收推送,那么就算他们不登上网站,也会在邮箱中收到预印本文件,以及网站编辑对内容进行的提炼总结。”

    “我怎么不知道还有这个功能?”张韬目瞪口呆,“而且除了我选择特别关注的研究者以外,也从来没收到过其它内容的推送?”

    “嗯……这个就说来话长了。”常浩南停下手上动作,露出回忆状,“当年那篇解决庞加莱猜想的论文没有正式发表,而是独家登载在了arXiv上面,张院士您应该知道吧?”

    张韬点头。

    “那次之后,为了表达感谢,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专门给我们两个作者设计的这个功能……”常浩南重新开始敲键盘,“相当于让全体用户默认关注我们两个,只是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没用上,所以知道的人确实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