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1928年经济奇观
第一百一十三章 1928年经济奇观 (第3/3页)
展的更快。
这也是凯末尔为什么把意大利也作为典型案例之一的原因。
凯末尔接着说:“在工业发展方面,由国家出资,新建一批国有企业,收回部分被外资控制的重要产业,同时考虑到资金问题,我们应当优先发展轻工业。”
这就涉及到国有化问题,奥斯曼帝国和之前沙俄一样,他们的产业很大一部分被外资控制,这是凯末尔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会逐步收回一些重要产业,纳入政府的管控范围之内。
“同时,提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替代进口工业品,减少外部依赖。”
提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这是很普遍的做法,至于后者,进口替代,这是许多工业不发达地区的通常做法,就比如南美一些国家也有类似做法。
“加强交通物流建设,尤其是铁路和公路,从而降低工业发展成本,同时还能起到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的作用。”
“未来国家陆地交通建设,将以新首都安卡拉为核心,加强对两河流域,高加索,还有黎凡特的控制。”
凯末尔的许多政策,都和迁都问题关联在一起,这不仅有利于他重塑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而且有利于加强对新月沃地等分裂倾向较强地区的控制。
这就和当初东非迁都莱茵,苏联迁都莫斯科类似,东非迁都莱茵市,其中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加强对西部,内陆,乃至全国的控制,而苏联则更多的是从安全性角度考虑。
不过,迁都莫斯科显然也能加强苏联政府对全国局势的把控,圣彼得堡虽然条件优越,但是在沙俄版图里也确实太偏僻,莫斯科虽然地理位置也不靠近中心,但能辐射的区域比圣彼得堡要大的多。
整体而言,奥斯曼帝国迁都安卡拉和苏联迁都莫斯科的相似性更多,毕竟他们都考虑到旧势力限制本国发展的这个问题,新首都更有利于他们的一些改革和国家治理工作的开展。
而东非当初迁都就不存在考虑旧势力这个问题,因为奥斯曼帝国和苏联相当于“改朝换代”,而东非迁都前后,政府始终没有变化,只不过是换一个办公地点办公。
同时,苏联和奥斯曼帝国两国原本首都的安全性也确实太差,圣彼得堡和伊斯坦布尔都容易受到海洋方面的威胁,相比较之下,东非原首都,第一镇市虽然距离海岸线也不远,可终究有巴加莫约和达累斯萨拉姆作为屏障。
更别说东非周边没有强大国家能威胁东非的安全,而圣彼得堡和伊斯坦布尔距离其他国家都不算太远。
尤其是伊斯坦布尔,几乎和前线都没有太大区别,只要一发生战争,就很容易受到海陆两个方面的直接威胁,甚至被希腊和保加利亚兵临城下,而这个时候,奥斯曼帝国都来不及调动全国军事力量对伊斯坦布尔进行支援。
所以,迁都可以说是凯末尔改革的一个重要支点,许多重要政策都只有在正式迁都才能彻底展开实施。
如果继续待在伊斯坦布尔,那凯末尔政府恐怕连觉都睡不好,他们同时要面临内外部势力的压力,甚至是暗杀和叛乱问题。
……
1928年,注定是令人难忘的一年,尤其是奥斯曼帝国和苏联的巨大变革,这两个国家的改革,不仅仅对本国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变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这一年,苏联和奥斯曼帝国推动五年计划实施,加上东非这个先例,以及后来三个国家在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亮眼的表现,也让计划性经济,影响了未来许多国家在经济领域发展的决策。
三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君主制,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工党政权,犹如生物界趋同进化一般,都选择“五年计划”形式,三日当空,这堪称1928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奇观。
而苏联,奥斯曼帝国和东非三个国家,自东欧,到中东再到非洲大陆,在地图上刚好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斜轴线,将整个世界分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