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8章 我特么没叫你夸他!!!!(5k)

    第1248章 我特么没叫你夸他!!!!(5k) (第2/3页)

东西又拿出来,扔回了杂物堆中。

    那是一把手枪。

    然而现在这东西对他没有什么用,带在身上反而更容易暴露。那三个柳条箱是任务所需,没有办法,但是手枪给他带来的安全效果,远远没有他司机的身份来得好,甚至可能出反效果。

    而且,就算是他想拿这把手枪做点儿什么,也做不了。

    因为那是一把只能单发,上子弹要从枪柄的弹盒里一颗一颗拿出来,退弹壳靠木棍捅,枪管极短还没有膛线,有效射程大概几米远,根本没法瞄准的“手枪”。

    ——FP-45“解放者”。

    一把花旗佬用来糊弄欧洲等地的反抗者、实际上狗都不用的超级弱鸡,这把枪用子弹的杀伤力,大概率不如把它扔出去砸人来得大,至少准头比较好。或者等着敌人看见这枪活活笑死的概率都比它打死人的要大。

    参与生产它的厂商,有通用汽车公司、冰箱厂、灯具厂等等,就是没有正儿八经的军工厂。除了让这些厂增加了200多万花旗币的营收之外,没有任何卵用。

    这东西当年也空投了一部分到我们这边,但是没人用,怕丢脸。

    对于老赵来说,用这东西,还不如找外面的小朋友要串鞭炮,至少声音大,而且还是连续的。

    说实话,赵师傅不知道当年安排潜伏物资的时候,上头是怎么把这东西作为武器和这三个柳条箱放一块儿的,估计是因为真正的武器都被卖了小黄鱼和元大头了,这东西是用来充数的,你就说它是不是枪吧。

    以当年撤退的情形,也没人会来核实这东西到底能不能用。

    赵师傅在看见这东西的时候,都差点儿忍不住笑起来,人在极度愤怒的时候能不能滑铲老虎这事儿不好说,但是气笑起来是真的有可能的。

    他拎起箱子,放进了带着篷布的卡车的货箱,然后蹲在货箱里捣鼓了一会儿,才用帆布盖上几个箱子,向着目的地开去。

    上班时间,三轧厂门口,高振东的车刚刚进去,正挤在早上上班的人流中缓缓前进。

    后方,一辆卡车来到三轧厂门口,门卫同志例行拦下要求他出示手续。

    “同志,到哪个单位啊?”三轧厂里的单位很多。

    “三分厂,这是介绍信。”他这么说,不是因为他找不到路需要对方指路,而是用其他单位的话,怕自己进去后的路线和说的目的地不同,马上就会露馅。

    开车的司机是那位“赵师傅”,他强装淡定,拿出一份介绍信递给门卫。

    介绍信这种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伪造起来并不难,赵师傅并不太慌。

    但是他有点急。货箱里,他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他没有定时装置,在败退的时候,制式定时装置可是高级货,一般也并不多,那时候的技术能力就是那么弱。实际上,那个年代很多做定时炸弹的都是自己做定时装置。

    例如真的差点将落榜美术生在S2发生之前就炸死在咖啡馆的那位理想主义者,他的定时装置自己做的,而且还挺好用。

    而且S2前后的制式特工定时装置,实际上完全没有后世的人想象中那么高大上,因为电子技术不可靠且落后,定时装置往往是机械或者化学的,精确性也就那么回事儿。比如约翰牛的“10号定时笔”,是靠氯化铜腐蚀铁丝释放击针,相对电子的更可靠,但是计时并不精确,而且调整计时非常麻烦,靠调整铁丝粗细或者氯化铜浓度实现。

    反而下压引爆器倒是有,但他不可能用那东西的,他多多少少还是想想办法逃出去,至少钱和介绍信他不缺,在这个通信不畅通的年代,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利用足够长的导火索来定时,相比他约等于零的定时装置制造技术,这东西的燃烧速度反倒还基本可控。

    甚至为了尽量缩短在三轧厂里的停留时间,他提前就把导火索点燃了,他不怕万一时间不够,对他来说,只要能在三轧厂里爆炸,就算是有个交待。

    他现在唯一担心的是,在货箱里的导火索燃烧太久味儿太大被闻出来!那时候也说不得只好一脚油门冲进去了。

    但是事情的发展和他的设想有些出入。

    三轧厂的门卫,与别处是不同的。

    别的厂一般叫“门卫”同志的话,那三轧厂这边别说三分厂了,就连三轧厂大门,也应该称之为“警卫”。

    门卫同志接过介绍信的时候就是一愣,接过来之后又仔细看了一眼,然后抬起头对旁边的同事看了一眼。

    有问题!

    如果说到三轧厂其他车间、单位的人,哪怕是厂办,都可以只有一张介绍信的话,那到三分厂的人,绝不可能只有一张介绍信。

    开什么玩笑,一张简单的介绍信就想去三分厂?

    这一点,就算是来三分厂的同志不知道,但是派他们来三分厂的同志也会知道,允许他们来三分厂的同志更是知道。

    既然这台车不知道,那就很简单了,这不是同志!

    门卫同志对旁边的同事示意了一下,两人就开始从肩膀上往下摘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