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拿我鱼鹰当洞庭湖的麻雀?

    第一百二十八章 拿我鱼鹰当洞庭湖的麻雀? (第2/3页)

这里可以隔成六个包间,现在被伙计取下屏风,连成一大间,房间里坐着七个人,显得格外空旷。

    “世星公,王一鹗这个鱼鹰总督,好生过分啊!”一位儒雅文士愤声说道,他一身织锦湖罗衫,头戴儒巾,腰间扎着一条金丝绞绢带,镶着几块绿玉。

    一言一行很注意仪态优雅,可举手投足间,掩不住暴富气息。

    “看你,又急了!”说话的男子六十余岁,方正威仪。

    他就是世星公,名叫李珊,耒阳人,嘉靖十七年进士,以南京工部尚书致仕。

    “世星公,不是学生们不急,是这王一鹗得势不饶人。要不是他怂恿点头,姓胡的敢把课税局的人派下来?”

    “中简兄说的对。世星公,他王一鹗缺军饷,想捞钱,明说啊,我们又不是不识好歹的人,该助饷的绝不会吝啬。

    现在一声不响的,把课税局派下来做什么?”

    “就是,给他王一鹗的总督衙门助饷,我们还能得份人情,把矿税交给课税局,那等于是拿着石头打水漂,什么都落不到,我们干什么要交?

    我们又不傻!”

    “对,对!我们开矿,无非就是给乡民们谋一条出路。”

    一位圆胖的男子,三十多岁,穿着绫罗绸缎,戴着员外帽,镶玉革腰左右吊着两个香囊,左右还各挂着两块镶金玉圆牌,上面各写着仁义礼智四个字。

    按理说,他这是逾制了,因为这种字牌,一般是皇上赐给公、侯、伯、世袭都督、都指挥使等人的。

    他站在人群里,手舞足蹈地说着话。

    “湘南山高林密,出产不丰,百姓生活困顿,我们身为乡绅,乡里翘首,怎能坐视不管!

    出钱出力,勘查矿脉,又召集人手,开井挖矿。这还不算,还要来长沙,去武昌,甚至跑去苏州江宁,寻找客商,收购我们矿山所出。

    为了这么一个破矿,学生我劳心劳力,三五年都痩了好几斤。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造福桑梓!”

    其他人纷纷附和:“没错,一个破矿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我们劳心劳力,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造福桑梓!”

    李珊举起手,往下压了压,“好了,不要再多说了。”

    圆胖矿主掏出一根棉巾,搽了搽额头上的汗,还是一脸愤然,“世星公,我等是不吐不快!

    我们造福桑梓,朝廷不体谅我们的苦心不说,还敲骨吸髓,竭泽而渔。那些课税局的人,如狼似虎,视我们为山贼草寇,我们是敢怒不敢言。

    他们过于嚣张,惹到真正的贼寇,被在半路上劫杀,丢了性命,现在就怪到我们头上,干什么!

    我们现在虽然未仕,可好歹都是读了十几年圣贤书,呕心沥血在试场上博得了功名,国家栋梁之才,一颗为国为民之心,就算旁人未知,我们也是无愧于天地。”

    “说得好!”几人高声叫好着。

    “德广兄此言当浮一大白!”

    李珊捋着胡须,含笑看着六人在那里群情愤慨,等大家发泄得差不多,他又挥挥手,示意大家且听他言。

    “诸位贤达,稍安勿躁!”

    六人不约而同地转过头,齐刷刷地看着他,静候说话。

    “些许聒噪,我们不必放在心里。”李珊扫了六人一眼,心满意足。

    这次收矿税事宜,虽然事起波澜,但从目前的趋势看,朝廷还是软了下去。这就对了,中枢是皇上说了算,是内阁说了算!

    但这里是地方!

    天高皇帝远,地方说话算数的还是我们这些缙绅!

    鱼鹰总督又如何?

    我们有功名在身,有人脉护体,你又能奈我们何?

    “大家放心,我们以后矿照开。

    老夫在南京和工部有些人脉,朝廷和苏州那边对铅、银、铜需求越来越大,我们矿上炼出多少来,那边就能收多少。

    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当钱用的,有财在手,大家还怕什么!”

    其余六人眉开眼笑,互相对视,传递着欣喜。

    那位又胖又富态的德广兄开口说道:“世星公,学生闻得你为重缮石鼓书院,四处奔波,学生师从石鼓书院,愿为师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