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我们造了罪业以后,我们内心感到不安;如果我们造了善业,我们内心感到寂静。所以我们这修止观为什么要持戒清净就在这个地方,因为你这个持戒清净,你第八识当中善业的种子的功能强,你内心能够寂静的下来,你修止观不会有障碍,它是一个助行,所以第八识对于这个种子它是有执受,它跟它有一种共同感受。
对于这个「处」,处是执持,就是这个广大的器世间,这种色声香味触的境界,那这个是太广大了,也不是我们一般能够去穷知的。这个「了」指了别性,第八识这个明了的分别功能刹那刹那生灭,也不是我们能够了知的。这个是讲到“不可知:执受、处了”,它的所缘的相分是特别的甚深广大;它能缘的见分也特别的微细难知,所以叫做不可知执受处了。
我们再看第二段:
(二)证有本识
第八识是如此的不可了知,而且佛陀在《阿含经》和《般若经》都没有明显的说明有第八识的存在,这当中就使令小乘的学者和中观的学者,不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所以他们在观察诸法实相就有所不足,在教义上的学习有所不足,在修证上就会有所偏差。所以这个地方就引起了《成唯识论》的论师的慈悲,他根据教义,乃至于圣言量,来提出证明第八识的存在。
这个地方我们先看根据这个教理,《成唯识论》论师提出有十种的教义,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十种的存在,前面的八个是就着杂染的心识安立的,杂染的因果,第九个是约着清净的心识,这种带动清净的因果,而安立第八识的存在,第十个是通染通净的。这个前面八个这种杂染的因果,前面四个是约这个因果的形成,杂染因果是怎么形成?就着因果的形成一定要有第八识存在,五六七八是约着因果的相续,就着因果的相续也必须建立第八识的存在,这是一个大判,详细的解释从第一个,持种心,从这个持种心的建立也知道第八识的存在:
第一个、持种心
这个持,就是执持;这个种就是一种善恶的功能,这个种子就是一种功能。说我们从现实的角度当中明显的知道,我们的明了心识当中,除了它有造业的功能,它也有一种执持善恶的功能,这怎么知道呢?
比如说我们打佛七,打佛七当然主要的宗旨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想办法使令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跟阿弥陀佛这个广大的功德能够感应道交。当然我们这一念心是欢喜攀缘,到处的在这个广泛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攀缘,我们不愿意在一个境界安住的。但是我们思惟名号的功德,强迫的“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刚开始是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慢慢的,从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到第三天。
因为我们不断的去专注,这个时候我们心就会变化。就是我们会从前面的一种扰动相,透过这种专注的因缘,内心能够慢慢的寂静下来,这个时候我们感到心中佛号的运转,不像前面几天那么困难了,我们一下子就能在佛号安住十五分钟,乃至于三十分钟,你第三天时候能够跟佛号安住的这种专注的功能,是怎么有的呢?是你前面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的礼拜、赞叹,不断的这样的一种串习的累积而成的。
所以我们知道,我们的心识,对于我们的造作的功能有累积的一种情况,它能够把你的一次一次的造作,由少而变成大。我们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如此的困难,但是到第四天、第五天变成如此的容易,这种专注的功能,点点滴滴的被执持,被保存下来。就是由前面的一二三天的专注,才有第四天的专注,这个表示有执种心的存在。
当然我们造善如此,造恶也是如此,我们刚开始造恶业的时候内心也是薄弱,也不太敢造作,有惭愧心,造了一点点,也起惭愧心。但是你要是不对治的时候,慢慢的慢慢的,惭愧心就消失了,这个时候我们在造罪业的时候,那心力就更强大。我们这个恶念的生起,它也不是一下子变成很大,它也是点点滴滴的累积,才有最后那个强大的恶念出现。这样子我们明显的知道,在我们有情众生的一念的明了心识当中,的确有一种保存善恶功能的一种心识,它能够把我们善恶的数数的造作,把它累积起来。
这个心识是谁呢?
《成唯识论》的论师就问这个小乘的学者,小乘的学者说这个是第六意识啊。说第六意识是刹那刹那生灭,但是它前念的心识能够带动后念的心识,说前念的心识因为造作了,所以带动后念的心识,使令后面的心识更加强大——前念熏习后念,是这个意思。但是《成唯识论》当中就提出了这个说明,说这样子是不合理的。
因为所谓的熏习有两个条件,就是你要受熏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要和合性:两个法的一个能熏和所熏,一定要和合的运转。说这个第六意识的前念熏习后念,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个等无间缘,是大小乘共许的了。第六意识是前一念灭,后一念才能够生起,那你前一念已经灭了,第二念才生起,那第一念怎么能够熏习第二念呢?这个熏习的义理成立,一定是两个法要同时存在。说这个手帕拿到大殿去,让沉香去熏,这个香和手帕要同时出现,你不能够说香已经消失了,手帕才出现,那谁去熏习手帕呢?所以前一念熏习第二念,这个是不合理的,因为你前一念已经消失了,第二念才出现,它们两个没有一种和合性,这第一点。
第二点,要成就受熏持种,这个心识本身要无记,才能够接受别人的熏习。那么第六意识的性质是有善有恶的,它是不能受熏的,它不能包容善恶的功能进来,以这一点也不构成这个受熏的意义,当然没有受熏,自然就不能够持种了,第六识来持种这是不合道理的。
所以这当中,第六意识不能持种,那一定只有是第八识能够持种了,在我们的粗显心识的造作之余,有一个第八识的存在,就是它不造作,你前六识有本事,你尽管造作善业恶业。但是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有一个第八识它不参与的,我不参与你造善,也不参与造恶,我这个第八识就在这个地方,刹那生刹那灭,把你所造的善恶业给记录下来,给保存下来,就是第八识做这个工作,它有持种心。从持种义可以证明有第八识存在,可以证明的。
第二个、异熟心
前面的是一个因相的建立,这是讲果相,《成唯识论》论师说,佛陀在《阿含经》讲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说有情众生的生命的生起是由一念的无明——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一念的妄动,一念的攀缘,好,就有无明了,不觉念起,而有无明。这个无明当然它就是躁动的,它要变成行,就是造业了,可能是造善业,也可能是造恶业。
这个行缘识,这个造业以后就会熏习一个心识,当然这个心识是第八识了。这个心识等到因缘的时候,会把它的业力释放出来,就变成一个果报体,叫名色,当然也可能是一个天的名色,也可能是三恶道的名色,一个色心诸法。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这个行、识、名色这三支,当然主要是识,这个时候呢,《成唯识论》论师就在探讨,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识到底是哪一个识?就跟小乘的论师辩论这个识是什么识?
《成唯识论》论师说这个识,识往前对望这个行支,它是接受行的熏习。就是这个行当然是造业,这造业当然是前六识在造业,造了善业造了恶业,造业的因缘就有阿赖耶识的变化。所以这个识对望着行,它就是持种义,它代表了一个因相,它接受信息,接受善的信息,也接受恶的信息。但是这个识,转成名色,这个是一种异熟的功能,第八识的明了性,当它把善业释放出来的时候,它现的是一个人天的庄严的名色,人天的胞胎;当这个第八识释放一个罪业的时候,它现的是一个三恶道的苦恼的名色,这个时候识缘名色,扮演的是一种异熟的功能。所以说呢,这个识,识缘名色这是一种异熟心,而这个异熟心,当然就是第八识。
为什么?因为异熟的识体,一定是无记的。
因为你今天要把这个业性变成果报,这个心识本身不能增加这个善和恶,它一定要是无记性,一定是无记才能够做异熟识体的。而第六意识是有善恶的,所以它不能扮演识缘名色的这个角色,它不能扮演这个角色,它不是无记性。前六识不能扮演,那一定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存在,它扮演着识缘名色的角色,因为佛陀说有十二因缘的存在,这个是小乘的共许。所以从异熟心的存在性,我们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
第三个、三界趣生体
三界趣,趣指的是六趣,就是在这个三界六趣的生命当中有一个自体,这个自体就是指有一个依止处。说这个三界的有情众生,他得了果报,不管是他正报的身心,不管是依报的资具,他所受用的这些环境资具,他有一个依止处。就像一个人,他有一个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