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去,他也不是马上下去,他也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就是他一定在第六意识的造业的背后,有一个非常微细的、不可知执受的心识,它今天在第八识的根本当中,接受前六识的造业的熏习,这个罪业满了以后,这个业力才会释放出来,我们讲三世因果就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注意,佛法讲因果论是通三世的,它是点点滴滴成就的。而这个关键点,就是因为有第八识的存在,它受熏持种,然后变现果报,这个是讲《大乘阿毗达摩经》。第二个看《解深密经》,佛陀在解深密经当中讲到:

    《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这个阿陀那翻成中文叫执持。佛陀说,在我们的心识当中,有一个执持的心识,这个心识特别的深细,不是一般的凡夫二乘人所能够觉察的。那这个明了的心识当中,它执持什么呢?“一切种子如瀑流”,它摄持无量无边的善恶的功能,这个种子在心中是刹那灭的,它不是常一不变的。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在这个心识当中,就像那个大海的水,刹那生,刹那灭,顿生顿灭,顿灭顿生。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佛陀说,这个阿陀那识我对于凡夫和愚钝的二乘人是不加以开演的,为什么不开演呢?这是佛陀的慈悲啊,“恐彼分别执为我”,说恐怕他以为这个就是常一的我,那这样子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害处。说这个小乘人,他很难理解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他就是要么执有,要么执空,这样子。他这样的一种对立的法执非常重,那你暂时不要讲阿赖耶识反而好,他起码修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空性的道理,他起码能够到达偏空的涅槃,解脱三界的生死,你跟他讲阿赖耶识他执着为我,反而在三界流转。这个地方佛陀他不说第八识的主要原因,就是佛陀的大悲心,“恐彼分别执为我”,是这样的理由而不宣说的。这个地方是说这个第八识的建立,关系到一个…我们整个佛法一个种性的问题了。

    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说这个贤圣,有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大乘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这些圣人的差别,他不是看这个…哦你布施一百块,他布施三千块。哦,你是二果他是初果不是看谁布施强,一天拜几部佛。就是看你这个对无为法的抉择,什么是你依止的真理。

    当然,小乘的学者他不安立第八识,他以偏空涅槃为生命的目标,说什么是佛?佛是没有明了心识的,因为他没有第八识的概念,他只有看第六意识。一个人只有第六意识的概念,我们不断的看第六意识,我们会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这个第六意识是一文不值的,它是扰动的,是攀缘的,我们马上会下出这样的结论。

    这样子呢,小乘的学者认为,生命的最高目标——佛,是没有明了心识。因为没有第八识,把第六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第六意识停下来大事已办了。那这样子就有一个问题了,说是我们修这个净土法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佛陀没有明了心识,那这个怎么感应道交呢?

    但事实上我们从很多现实的情况,我们明白的知道佛的大悲心是存在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说这个月亮在虚空当中昼三时,夜三时的普照我们。我们什么时候把这个平静的水准备好,佛陀就映下来。说是“菩萨清凉月,常有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华严经》讲的很清楚,佛菩萨的大悲心是常游毕竟空。但是他在毕竟空当中,他的明了心识并没有断灭,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佛陀随时跟我们感应道交。

    所以一定是有第八识的建立,才能够建立佛的大般涅槃。就是第六意识的善恶功能是第八识的种子决定的,第六意识可以变成善,也可以变成恶,就是你栽培的是什么样的种子,就第八识的持种。所以“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有各式各样涅槃的证得,有小乘的涅槃证得,有大乘涅槃的证得,都必须靠第八识的建立。这一段是讲因相,就是一种持种的功能,这个《阿毗达摩经》是讲自相,是一个总说。这个下面第三段《入楞伽经》,这个是讲果相:

    第三:《入楞伽经》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

    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

    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

    这个偈颂是分两段,第一段先讲出一个譬喻:说就像大海遇到风吹的因缘,生起各式各样的波浪,这个波浪生起,就有各式各样的作用产生了,大波浪有大的功能,小波浪小的功能,这种因缘是不间断的。

    这个譬喻这以下合法,说“藏识海依然”,就是我们这个藏,阿赖耶这个藏识,它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境等风所击”,这个种子什么时候起现行呢?就是看它遇到什么境界,你遇到染污的境界来刺激啊,它就容易生起烦恼;我们来到三宝的地方,由这个净法的熏习,我们就容易增长善根。就是有境界风的刺激,“恒起诸识浪”,生起各式各样的这个前七转识的善恶功能。这个当中“现前作用转”,它能够现前生起种种的善恶的作用,来相续的运转。

    这意思就是说呢,我们讲《楞严经》三种的相续:说是果报的相续,我们这个生命的果报体,今生是人的果报,下辈子是天的果报,这个果报是相续的;果报为什么相续的呢?因为业力的相续,有种子的相续;那么种子为什么相续呢?因为有心识的相续,因为第八识的相续。有三种相续:果报相续、业力相续、心识相续,使令有情众生的生命,它能够恒常的相续下去,从凡到圣,都是有心识的,这个是讲到一个第八识的果相。

    这以上,我们根据《成唯识论》,依止教理和依止圣言量,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说是“不可知:执受、处,了”,虽然它不可知,但是我们也可以依止教义和圣言量来证明它的存在。我们再看下一段,这个地方再看下一个是第八面,第八面当中的第七科:

    七、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前面的这个“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是说明第八识的自体和它的所缘行相,是讲它的心王,这以下这个“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是讲它的心所,这一科是讲心所相应门。说这个第八识的心王在活动,它不是单独活动,它夹带了五个心所跟它一起活动,哪五个呢?就是触、作意、受、想、思,恒常的跟它配合,来了别种种的境界,关于这个五遍行,我们看附表第六:

    附表六——五遍行心所

    这个遍行,这个遍是普遍,行就是活动,普遍的活动,为什么安立作遍行呢?唯识的意思就是说,它能够在四个地方普遍活动:

    第一个、遍一切心。说一切的心王一动,一定有这个五遍行,所以遍一切心。

    第二个、遍一切性。它能够普遍的跟善恶无记性一起活动,你善性有五遍行,恶性也有五遍行。

    第三个、遍一切地。说这个整个三界九地都有五遍行,像有的心所是不能遍一切地,就像嗔心是不能跟禅定相应。因为你一个人在禅定当中,生一点贪烦恼,贪爱三昧乐,这件事情还没关系,贪烦恼可以跟这个禅定的心所相应,没关系,但是嗔心出现,一定破坏禅定。所以这个修禅定的人的一个特色,他的个性一定调柔善顺;一个刚强的人修习禅定有障碍的,因为这个嗔心是破坏禅定。这五遍行它能够在一种散乱心,或者是禅定心,四禅四空定,都还有这个五遍行。

    第四个、遍一切识。一切的有漏无漏识,凡夫有五遍行,圣人也有五遍行,通凡通圣。所以可以知道它的这个“触作意受想思”的活动范围相当的广泛,所以安立做一个遍行,它是可善可恶。

    我们在转凡成圣的过程当中,五遍行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它扮演一个主导的一个角色。这以下我们根据这个《成唯识论》这样的一个大意,我们分成两科来说明这个五遍行在我们的修行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依迷悟而分二门

    五徧行当中有两个门,一个是凡夫的流转门,第二个是圣人的还灭门。流转门的次第是:触、作意、受、想、思(《成唯识论》)

    说流转门是“触作意受想思”,《成唯识论》是提出这样的一个次第。《瑜伽师地论》五遍行的安立是“作意触受想思”,我们先看这个流转门:

    一、触:说我们凡夫五遍行的活动是先有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这当中当然是先由根去跟境界接触,然后识才生起了别活动,当这个识一出现的时候,我们叫做触,根境的和合,识一出现,这三个具足了,叫做触。

    二、作意:那么触了以后就有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当然如果我们今天起的是一个如理的作意,那么警觉的是一个善的种子,「警觉应起心种」,它能够把这个种子位的心法,把它刺激,把它警觉,把它叫起来,让它活动,它也可能把善的功能叫起来,也可能把恶的功能叫起来。所以这个作意是关键了,可能是如理作意,也可能是不如理作意。总之,它扮演一个警觉的功能,这个心跟境一接触了以后,就有一个作意。

    三、受:那么这个作意以后,就有一个受,感受——乐受、苦受、或者不苦不乐的感受。

    四、想:那么这个受的下一个次第就是想,开始「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安立很多的名言。说是我们刚开始跟境界一接触是一种感受,那么我们怎么样把心中的境界,转成心中的影像呢——于境取相:就是我今天见到一个佛像,但是佛像是一个心外的佛像,我怎么样把这个外在的佛像,转成我内在的佛像呢?就是这个想,心中安立很多的名言,这个佛像眉毛长的怎么样,鼻子长的怎么样,嘴巴长的怎么样,你内心有各式各样的名言,就把这个外在的佛像转成你心中所缘虑的佛像,就是于境取相,生起心中的影相,当然这当中,一定要假借名言的施设。

    五、思:到想的时候,下一个就是思心所了,开始去造善造恶,你可能对佛像生起皈依赞叹的心来造善,这样子就是有带动善恶念头造作的活动,这是流转门。

    还灭门:作意、触、受、想、思(《瑜伽师地论》)

    还灭门是以作意做基础,由作意而触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