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想思。这当中憨山大师就解释了,说为什么《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在五遍行的时候,有这样的差别呢?

    憨山大师说,《成唯识论》的五遍行是约凡夫安立的。凡夫的心识内心不决定,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它是一个不定种性。说他到底生起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他自己不能做主的,看我跟什么境界接触:我今天跟染污的境界接触,我也只好放逸了;我今天跟三宝境界接触,我就好好的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凡夫的心情是不决定,不决定谁来决定呢?是我跟什么境界接触,我才知道我会起什么念头,凡夫的心情是这样子生起的。

    但是这个修行人,在《瑜伽师地论》是讲三乘的修行人,修行人内心是决定的。就是说,我不管跟什么境界接触,我心中不能起恶念,我不管外在环境怎么样,我也不管别人怎么刺激我,我一定以作意做引导,我一定以如理作意来引导我的思想。所以,这个《瑜伽师地论》是约着三乘的修行人来安立的次第。

    那当然这当中就有两个不同的五遍行生起了:凡夫的五遍行是「触」来引导作意,然后有受、想、思;这个修行人是以作意,心中先有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个作意的目标,然后再有所谓的触、受、想、思,就是有这样的一个流转和还灭的差别。这样子讲如理作意是非常重要了,这个作意是怎么生起的呢,我们看第二段,“以四力成就作意”,有四种力量。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

    境界力 忆念力 希望力 串习力

    第一个、境界力:说你经常跟什么境界接触,你容易生起作意。你一天到晚到大殿去拜佛念佛,你心中就容易生起一个忆佛念佛的作意。

    说是这个“孟母三迁”,为什么孟子能够成就一代的伟人呢?他小时候刚开始也是心不决定,一开始他母亲是搬到一个菜市场。这个时候他这个孟子这一念心,跟菜市场的境界接触,他经常就去扮演菜市场的角色,卖菜,称这个食物的轻重,就学习这样的技巧,他母亲看这个不行,以后顶多是一个非常好的卖菜的人而已。怎么办呢?搬家,搬到一个坟墓的旁边,坟墓旁边,那很多人去祭祀,欸,这个孟子学会很多这个祭祀拜拜的礼,怎么吹这个喇叭,打鼓,学了很多的技巧。

    母亲觉得这个还不对,还是不好,这个作意还不是很好的作意。就搬家,第三次搬到学校旁边。哦,看到很多人读书,增长智慧,明白道理,孟子他也学习去读书,哦,这个作意好,广学圣贤之道。那么这样子呢,因为他从小就在学校当中学习这样的一种作意,这种境界的熏习,所以才造就了这个孟子的伟大。所以这个境界力是很重要,就是外在的环境的因缘会影响我们的作意。

    第二个、忆念力:说这个环境已经消失了,我以前在染污的境界,很多很多的不好的造作。但是我现在来到三宝的境界了,这个境界已经消失了,但是三不五时还会怀念过去五欲的境界,所以这个忆念力也是会影响作意。你经常忆念五欲的境界,破坏你的正念,容易生起这个不如理作意;你经常忆念三宝的境界,它也会产生如理作意,所以这个境界消失了以后,你对境界的忆念,它也会影响作意。

    第三个、希望力:有些人心中是希望得到世间的五欲,说我来生到哪里去,这件事我不在乎,我今生要得到快乐。你心中有这样的希望,你的作意也会有问题,你容易去造罪业,这种作意,这种希望,你很难增上自己。有些人的心中的希望说,我今生过的苦一点没关系,这个生命是短暂的,这个死亡迟早一天要到来,我希望来生到极乐世界去,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子他这个作意的力量容易如理作意。

    说我们这个受戒,我们受戒之前心中没有目标,我这一念心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也可能造非善非恶,就是内心是不决定,不决定怎么办?去受戒,受戒登坛的时候,在三宝的境界我正式的宣布,我弟子某某,从今以后,在三宝的加被之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化。”发下了三种誓愿。这个时候你心中有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讲戒体,你这样的目标,容易引生如理作意。

    就是你心中有目标,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跟杂染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你心中就说不可以啊,我已经发了愿了,这件事不能再做下去了,你这个如理作意怎么产生的呢?希望力!因为你内心当中有一个强烈的希望,要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希望,在支持着你。所以它这样的一个希望的力量,也容易去带动如理作意的出现,希望力。

    第四个、串习力:你经常的去串习,你说你中午吃饱饭以后睡觉,睡觉以后会拜八十八佛,今天拜,明天拜,你时间到了,你中午睡醒的时候,就有一种拜佛的作意。就是哎这件事情,我起床以后,马上一个作意,要去拜佛,你这个作意怎么来的呢?串习力。前面的境界力和忆念力,是一种外在的因缘,希望力和串习力,是我们修行的最主要的一个内因力。

    我们一个人的造善造恶是在一念之间,这一念之间其实就是如理作意。

    说是在《唯识二十颂疏记》讲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娑婆罗那王。这国王长的很庄严,很庄严他自己也很满意,昭告天下,哪一个人能够比我庄严,有重赏,在国家当中找了很多人来应征,结果都没有一个比国王庄严,他也很自得。这个时候有一个大臣就说,国王,他说你跟我们国家比,这个没什么了不起。你应该跟隔壁国家那个迦旃延尊者,听说他很庄严,你要能够比他庄严,那你就真的了不起。

    说好,可以,请他来比一比,就请这个阿罗汉迦旃延尊者,当然请来不是说法,是比庄严,当然阿罗汉也同意。迦旃延尊者千里迢迢来到王宫,哎呀,大家就被他的庄严摄受了,果然是迦旃延尊者庄严。这个人也是各式各样,有些人你讲 法有道理我就皈依你,有些人你比我庄严我就皈依你,这个娑婆罗那国王就皈依了迦旃延尊者,拜他为师父。这个娑婆罗那国王就问这个师父说,师父你为什么长这么庄严?言下之意就是说,我也希望像你这么庄严,要怎么修行。

    迦旃延尊者说,这个事情是这样子:说我过去生做一个沙弥,在寺庙里面我负责是打扫的工作,扫扫地,扫厕所,清洁僧团的工作。有一天一个小乞丐来跟我乞食,我说把饭给你吃可以,但是这个是三宝的饮食,你应该帮我把这个打扫寺庙的工作做完,我再把我的饮食分一半给你,这乞丐也同意了。这个乞丐就经常的来帮助这个小沙弥扫地扫厕所,这个小沙弥就把饮食分一半给这个乞丐。他说当时那个小沙弥就是我,你就是那个乞丐,你因为这个打扫僧团的功德,你这么庄严,也是你有这样的善业做国王。

    这个娑婆罗那国王一听起大欢喜,哎呀,这个三宝的功德如此之大,我只是在三宝的境界扫扫地,就做国王,还这么庄严,如果我尽形寿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尽形寿的修学佛法,那是什么境界啊。听了以后,就把王位放弃了,就交给他弟弟,随这个迦旃延尊者出家修行,修行的时候,他师父迦旃延尊者就带他到隔壁国家阿盘帝国去修行,你做国王,别人对你恭敬,就没办法修行了,带到隔壁国家去。到隔壁国家去,在阿盘帝国山中修止修观,修四念处。

    这一天,阿盘帝国国王带了很多宫女到…这国王的境界就是享受,在那个郊外里面唱歌跳舞。唱歌跳舞以后,那个阿盘帝国国王累了就睡觉了,宫女就到处跑,就找到这个娑婆罗那国王修行的山洞。一看哎呀,这个修行人这么庄严,在这个地方指指点点。阿盘帝国国王醒过来以后,一找找过来,看到就生起嫉妒心了。就问这个国王说,你证得四果没有?说我没有证得四果,三果,也没有,那么二果、初果,都没有,你有没有证得四禅呢,也没有?三禅、二禅、初禅,都没有。这阿盘帝国国王说你连初禅都没有,你没有离欲啊,没有离欲你怎么戏弄我的宫女呢?就叫士兵打这个娑婆罗那国王,打的全身都流血,就昏过去了,非常重,打的非常重。

    当然这个迦旃延尊者在禅定当中知道这件事了,赶快派人去把他抱回来,擦药,慢慢慢慢调养让他醒过来。醒过来以后,这个娑婆罗那国王很生气,他说我在那边山洞修行,没有招惹他他来打我,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说师父,我先跟你请假一段时间,我回去跟我弟弟借军队,要把阿盘帝国给消灭掉,迦旃延尊者说这样子是造杀业的,这是成就不可乐果报。这个娑婆罗那国王说,师父啊,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不能改变。迦旃延尊者说好吧,天也黑了,你好歹在山洞过一个晚上吧,明天早上再走吧,好。

    他在山洞里面睡觉,晚上这个时候,迦旃延尊者就给他一个梦境:哦,他回去,跟他弟弟借了军队,浩浩荡荡,兴师问罪而来,就跟阿盘帝国军队打起来了,一开始还打胜了。后来阿盘帝国打到最后的时候,下令反攻,一下子就反败为胜,就把娑婆罗那国王打败了,打败就被抓住了。阿盘帝国国王说,这次战争是你引起的,死伤那么多人,送到断头台去,送到断头台这个刀子要砍下的时候,他那个心就生起悔恨之心,就说师父啊救我啊,就醒过来,醒过来的时候吓了一身冷汗。这样子他体验到了这个生命是无常的,是苦空无常的,这个时候他有觉悟了,不能争一口气,争千秋,不要争一口气。这个时候,迦旃延尊者为他说四圣谛法,他就证得初果,然后次第就证得阿罗汉。

    从这个娑婆罗那国王这样的一个生命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这世间上事是一念之间。如果他当初那一个恶念没有放弃,那个不如理作意的恶念没有放弃,他要去报复的心相续下去,他不管战胜战败,总是会因为他的恶念引起很多人的死亡,他肯定要在三恶道受长劫的痛苦。他一念的悔改,结果证得阿罗汉果,那在他的生命当中恒常的涅槃寂静乐,永远没有痛苦。

    你看这个生命这么大的变化,这关键在哪里呢,就是如理作意。当然,这个当中境界力、忆念力,很重要,有善知识的摄受。当然他出家以后,他心中有一种希望圣道的希望和串习,他多少有串习力,内心有善根,有善根当中,师父的开导,他就能够带动他的善根。

    所以我们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你一定是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内心要栽培一种觉照的功能,这点很重要,觉照的功能。这个觉照的功能,就是能够带动你的如理作意,也能够引导你的生命趋向于安乐——作意力。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