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6面,我们看这个偈颂: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这一段是说明这个初能变,就是第八识它在杂染和清净的一个相貌。这个第八识的杂染相呢,主要是有三相门:
一、三相的第一个,就是所谓的自相。就是阿赖耶识这样的一种功能,主要就是一个“藏”,这个藏的意思,就是它对于诸法有一种摄持不失的功能,摄持不失。
二、表现在因地的时候就叫做「一切种识」,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善恶的种子,使令它不失不亡,所以叫做一切种识。
三、如果表现在一个果相,这样的一个“藏”它能够摄持我们一期的身心果报,使令它不失不亡,这样子叫做异熟识了。
这个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三种相貌,就是自相、因相、果相,主要就是这三大的功能。现在我们看中间的这一段,说“相应为舍受”,这个地方讲五受相应门,看讲义第八面: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捨。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捨受相应也。
这个心识的了别功能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就有受,一种感受出现,这个感受呢,大部分来说是有三种:一个是苦受、一个是乐受、一个舍受,有三种感受。
[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舍受相应也。]第八识的了别性,它不管是在执持种子,或者是在执受果报的行相都是微细而不可知,所以基本上它不能分别这种苦乐的境界,所以唯独跟舍受相应。换句话说第八识的一个明了性,它不管跟什么境界接触,都是保持在不苦不乐的舍受。
这一段在《成唯识论》当中有一段的说明,它说第八识它是但随先业转生,先业就是过去的业,「但随先业转生,不待现缘而转」,不必等待现在的因缘而转变。我们解释一下,说第八识的一个明了性是「但随先业转生」,它能够把它这个摄持在第八识里面善业的种子,变成一种人天的可乐果报,种种的庄严的果报;它也可以把它内心里面的这个罪业的种子,变成刀山油锅的这种苦恼的果报。但是呢,它「但随先业转生,不待现缘而转」,它跟现在的因缘接触的时候,它不转变的。
换句话说,「不待现缘而转」就是说,它变现的刀山油锅的果报,它没有痛苦的感受;它变现的人天的果报,它也没有安乐的感受,它完全是舍受。这当中的理由是因为它不带名言,它不能去分别现前的境界,它只能够如实的把它的业性转变成果报,而对于现前的境界的领纳,它不能生起名言的分别。不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心中能够生起各式各样的名言,来诠释它的感受,各式各样的痛苦、快乐的感受。第八识本身不能有名言,所以它对于任何境界的感受都是舍受,也不管它变现人天的可乐果报,它的内心状态,对于这个境界的领纳,一直是舍受的。
这个儒家说这个中庸的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说我们一个人的心识,这个时候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样的一个中道的思想,就很类似第八识的一个相貌——“相应唯舍受”,它这个第八识没有情绪的,没有这种喜怒哀乐的情绪,完全没有。它只是“但随先业转生”,它只是把过去的业力如实的变现成果报,它跟现前境界的好坏完全没有任何感受,这是讲到它的五受相应门。
看第九,是无覆无记,这个地方讲三性门。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
就是讲到它造作的体性,前面的“相应唯舍受”,是说明这个第八识的果相,第八识在受用果报,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这个地方是讲它的因地,就是它面对一切的根身器界,这样的境界,它是造作什么样的因地,这个是讲它的因相,说“是无覆无记”,就是说它在所缘境的造作是无覆无记的。
我们这体性有三种:第一个、这样的造作能够使令你今生,或者来生的身心果报能够顺益,能够有安乐的果报出现,这个我们讲你造的业性是善性;第二个、能够使令你今生他生的身心果报是一个违损的、苦恼不安的,是不善性,或者是恶性;第三个、对于善不善的损益义中,我们不能够记别,不能清楚分别的,叫无记。
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这个无记又分两种:
第一个、是和染污相应,这个染污指的是我爱执,它本身是非善非恶的,但是它染污了。这个法执,在唯识学是不染污的,不染污的无知,它是无知但是它不染污。一般唯识学讲染污,指的是我爱执,我执相应的,它是有覆无记——这个覆呢,就是说它覆盖了无我的真理,覆盖的意思;第二个有障碍的意思,它障碍你修学圣道,就是有覆无记。
第二个、如果说它没有和我爱执相应,其性白净,就是无覆无记了。
[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这个地方是说明第八识的了别性,它在面对一切的境界的时候,它是造作什么样的业性呢?它造作的业性是无覆无记的。它不起善,也不起恶,而且它不是染污的,体性白净。
有关我们这个一切的有情众生的本性的相貌,在战国时代儒学两大师,有两个看法:孟子主张性善,他说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怎么知道呢?说我们一个人看到小孩子掉落到河里面去,我们心中这个时候还没有生起很粗的分别,没有各式各样的名利心,但是我们对于掉落到河中的孩子,会生起恻隐之心。而这样子的心情,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他为什么变坏了呢,那是后天的染污,所以我们应该要克己复礼,恢复我们本来的善性,就是孟子的思想是这个意思,「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的思想是相反,他认为一个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说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邪恶的思想强,善良的思想弱。那么说一个人本性是邪恶的,他为什么能够造善呢,那是后天的栽培,所以我们一定要靠克己复礼,来调整自己邪恶的恶性,来增长自己的善性,所以基本上荀子是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大乘唯识的思想是认为,“人之初,性本无记”,说我们有情众生的本性是无覆无记的,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所有的善,所有的恶都是后天栽培,就是阿赖耶识受熏的意思。这个地方,说是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这一段,智者大师他把第八识做解释,他说第八识就像虚空一样,它本身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假设这个虚空跟黑暗相应,那么这个虚空就变成暗相;假设这个虚空是跟光明相应,这个虚空就充满了光明,所以说明这个无覆无记就是这样,就是它本身是一个无覆无记的。
那么有人就说了,无覆无记和善良本性有什么差别呢?
智者大师说,善良的功能是光明的,它对于黑暗有对治性,就是我们今天栽培了一种清净的戒定慧,它能够对治黑暗。但是阿赖耶识对黑暗没有对治性,它不能抗拒黑暗,它跟黑暗相应,就变成黑暗;它跟光明相应,就变成光明,第八识永远是受染净法的熏习而有变化的。当然这是讲到这个有情众生的本性是无覆无记了。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成佛以后,转识成智,佛的第八识是善性的,那是无漏的善性,而且不受熏的,它不再受熏习了。
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提婆达多经常是反对佛陀。他有一天呢去应供,应供的时候吃了很多东西,就吃的肚子痛了,他肚子痛的时候没办法,就摸着肚子忆念:南无佛。一方面摸着肚子一方面念南无佛,就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现身为他加持,加持以后他肚子好了。提婆达多就跟佛陀感谢,佛陀说,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分别,就是我没有任何的这样作意的,那是你的忆念而招感。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的这个无漏的第八识,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它永远是善性,它不管面对任何善恶的境界,它永远是起善性,那个是无垢识的境界,那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不受熏的。我们这个凡夫的第八识是刹那刹那受熏,也刹那刹那的变化,但是这个凡夫的第八识是“是无覆无记”,它可以是增长善性,也可以增长恶性,就像虚空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