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你的钱要回去,你的一千块就破坏了;所以我们说你口袋里面的一千块是无自性的,没有自主性,是假借众多因缘的和合。说你的生命也是这样,它是有各式各样的业力的因缘创造你一期的生命,这个业力有变化生命就会有变化,这叫无自性。

    由于这个自性空无自性的缘故,从自性空,才建立了种种染净的缘起,在缘起当中,才有所谓的“智断修正染净因果,纤毫不滥”。虽然是不混滥,但是一一都是自性空,从这样子安立无实我,没有实法。所以唯识学讲阿赖耶缘起是建立在自性空,这个自性空,天台智者大师说什么叫做无自性,就是一切法没有决定性,它不决定。说你今生是个人,这件事情不决定,你今生的造作,下辈子不一定是个人,下辈子会有变化;说你现在福报很大,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是懈怠放逸,这个福报会消失掉;你说你的福报很差,这件事也不决定,你努力的栽培,它会有变化。所以由于自性空才建立了差别的染净因果。

    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他以前是个读书人,未满二十岁就考上了秀才。他二十几岁考举人的时候生一场病,体验了世间的无常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研究《圆觉经》,《楞严经》,还有唯识学,后来到临济宗的禅堂去参禅,开悟了;开悟了以后,这个祖师死掉以后,就交给他继承祖位。后来他接触了净土的思想,他有一天宣布,他从今以后放弃参禅要改学净土;这当中,他的师兄弟就不服气了,说师兄啊,师父死的时候要你要继承祖位,你怎么要改变道风呢?彻悟禅师说,我心意已经决定了,不能改变了。

    他师兄弟说,好,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要能回答我,那你要改变我没有意见。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梦幻泡影。你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道一句。彻悟禅师说,这两个缘起都是梦幻泡影,是的,从本性观察都是因缘生,但是这两个梦幻泡影有差别。

    说是娑婆世界是恶梦,苦恼的梦;极乐世界是好梦,它是一个安乐的果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娑婆世界是添梦。你在娑婆世界流转,越流转越糊涂。烦恼障碍你,罪业障碍你,老病死障碍你,使令你修学圣道很多的困难。那么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那个果报体,使令你能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有醒梦的功能,它有随顺于圣道的功能。所以同样是梦,但是这个缘起法不同。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说,“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与缘起中,智断修正染净因果,纤毫不滥”。我们在观一切法空,一定要注意在空的同时有染净因果出现。说唯识性,唯识性发明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也同时看到因果丝毫不爽,是这样子的。

    在《灵峰宗论》有人问藕益大师说,一个人开悟后是什么心情?藕益大师是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开悟,有人就问他说你老人家开悟以后是什么心情?藕益大师说,开悟以后的心情是「炽然修福」。就是他悟到一切法无自性,他这个时候知道因果丝毫不爽,只是现前一念心识。这念心识当下是当体即空,但是当体又受熏,当体又因缘有,他炽然的断恶修善,炽然的厌离娑婆,炽然的欣求极乐。所以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以“恒转如瀑流”这个思想,就说明了性相圆融的道理,诸法实相的圆融道理。

    我们回到讲义来,“恒转如瀑流”,这个地方是把第八识的恒和转的相貌表达出来,也表达出生命的真实相。我们再看最后一科,“阿罗汉位捨”。前面的一科是讲到有漏凡夫的一个心识的相貌,从它的一个含藏的功能,而变成一种所谓的“恒转如瀑流”,这整个生命的变化,当然这个第八识都是讲业力的部分。

    这个时候我们会说了,这个瀑流——“恒转如瀑流”,这个生命的水流什么时候停止呢?这个瀑流刹那刹那生灭,在六道当中一下子生天,一下子到地狱去。这个水流什么时候停下来呢,这是我们关心的。说是“阿罗汉位捨”。到阿罗汉的时候,这个无量无边的生命的水流全部停下来,讲这个圣人的无漏的第八识。我们看这个藕益大师的注解:

    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就是三界的烦恼都断尽了叫阿罗汉,这当中有小乘、大乘的不同:从小乘来说,声闻乘的第四果、缘觉乘的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这个永断指的是他入了无余依涅槃了。如果他从涅槃里面出来,发了菩提心,还有俱生我执的习气的,还有的;这个大乘来说,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阿罗汉。阿罗汉在小乘就是小乘的四果,在大乘就是八地菩萨。

    尔时,“第八识不复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识”。这个时候阿赖耶这个藏的功能被消灭了,只有异熟跟一切种识。“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关于这点我们看附表第八。我们补充说明。

    附表八——三位功能

    第八识是以功能受称,不像前六识是以依根立名。那么第八识在有漏位有三种功能。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

    我爱执藏现行位,就是阿赖耶识。

    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及凡位一切异生,此位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

    这阿赖耶识,这个“恒转如瀑流”。阿赖耶就是藏,摄持无量无边有漏的善业恶业,这样的一个业力使令我们在三界里面漂溺;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把阿赖耶识破坏了。这个时候,八地以上的菩萨就没有阿赖耶,也就没有分断生死。

    第二个,异熟善恶业果位,就异熟。

    二、善恶业果位。

    谓从无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馀依位,此位之第八识名“异熟识”,乃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无记之“异熟果”故。

    从凡夫位,到等觉菩萨的后心——这个无间道,乃至于二乘没有入涅槃之前,都还有异熟。所以阿罗汉如果入了涅槃,就没有异熟识,他无量无边的业力不能得果报;但是阿罗汉没有入涅槃之前,舍利佛尊者他也生病;你看舍利佛尊者,一个大阿罗汉生病,他过去那个业力还是起现行,他去听经要他弟子抬着去听经。所以在成佛之前,这个异熟的功能都还在,不管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这个异熟功能,成熟业力的功能都在的。

    三、相续执持位。

    谓从凡夫乃至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五根等不失故。

    ——糅合《成唯识论》——

    前面的阿赖耶识和异熟识,只是就着有漏位才有的。说是“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到了八地菩萨就消灭了阿赖耶;到了金刚道后,成佛以后就消灭了异熟。但是这个一切种识通凡夫、通圣人、也通于佛果;佛陀的第八识也叫做一切种识,但是他那个明了的心识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无量无边的善的功能,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个地方阿罗汉位捨,主要是舍掉第八识这个阿赖耶的功能,到了金刚道后,又舍了异熟识的功能。那一切种识呢,我们只能说转依,转:把有漏的种子转成无漏的种子。这个一切种识不能舍,一切种识的功能是不能舍的,通凡通圣。

    这个相续执持位,这个地方看的出来,唯识学一再强调,说是佛陀的大般涅槃当中是有明了心识,而这个明了心识是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种子,这个地方跟小乘不同:小乘说这个法身,小乘说的这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五分法身是素法身。说这五分法身,当生命在的时候有它的功能。但是他入涅槃以后,这个五分法身就灰身泯智了,就消失了。说是无智亦无得,就完全是自受用了。

    但是唯识学说的这个法身,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就是那一个明了的心性,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个大悲心“千江有水千江月”,它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说是“相续执持位,从凡夫乃至于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这个心识都是存在的。这个时候他的执持位,从执持有漏的种子,转成执持无漏的种子,所以这个部分是不舍。

    这个三相门有漏位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到成佛以后,只有一切种识;我们只能够说佛的第八识是一切种识,可以的。它摄持无量无边的无漏的种子,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讲第八识的转依情况。

    我们这个地方讲初能变,就只讲业力的部分,不讲分别,分别就落到后面第二能变,第三能变;第二能变的思量,第三能变的了境。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样去累积业力,又怎么把业力变成果报。初能变就讲这件事情,是探讨这个部分。

    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有一个功能,它能够储存业力,又能够把这个业力变现成果报,而这整个功能是怎么样的?“恒转如瀑流”,又怎么样能够改变它,是什么时候改变,是讲这件事情。这整个偈颂就是在讲初能变的相貌。

    好,我们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