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0面。

    戊二、释第二能变相

    在本颂当中,天亲菩萨说是心识变现万法,这当中有三重的能变,这个大意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我们希望我们的现世的身心能够得到安乐,我们也希望我们来生能够得到究竟的安乐。我们心中有这样的希望,就皈依了三宝,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就做三宝的弟子。这当中呢我们应该要先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这个痛苦和安乐是怎么出现的?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呢,痛苦的果报和快乐的果报是要假借因缘而生,说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说一个人会到三恶道去受种种的痛苦,这件事情是由因缘的力量所决定的;说一个人能够生到天上去,到极乐世界去受安乐的果报,这个也是有因缘的;从这个因缘观能够破除自生、它生和无因缘生的这种邪见。这个因缘,到底什么是因缘呢?

    从小乘和中观的学派来说,因缘就是一个业力。说是他造了善业,由善业得可乐果报了;他造了罪业,由这个罪业到三恶道去受痛苦的果报;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生命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自然而生的,是由你自己的业力决定的。那么这样子讲当然很清楚了,什么是因缘呢?业力就是因缘。但是当我们再仔细的去深入的探讨,这个业是谁造的?它造了以后又是谁去保存呢?这件事情中观的学派,小乘的学派就不再说明了。换句话说,感觉到这样的义理,没有全盘的说出来,等于是为实施权。

    唯识的思想,把这个业感的思想再把它给扩充的更圆满。说是我们一念的心识去造了业力,造了业力以后还是…这个业当然是由心创造的,它就离不开心识了,它还是被你的心所保存下来了。所以这样子的一种业力的思想,是由内心所发动的,也是由内心所保存。

    这样子呢,天亲菩萨就开出了三能变。说是我们的第三能变的了别,前六识的了别它造了很多的善业跟罪业;当然它造善业,那是在广泛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造业;造了业呢,这当中有个第二能变的思量,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思量能变。

    这个思量能变,就是在这个整个造业的过程当中,它执着有一个我,我去造业,就使令这个业变成有力量,得果报;如果这个业没有一个我在造作的话,这个业不能得果报。就是有一个自我意识来推动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对这个三界就有得果报的力量,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第二能变就是扮演一种思量。

    这个思量的一个我执去推动了前六识的造业;造完业以后,由这个第八识,我们前面说过的初能变,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第八识这种阿赖耶的藏,它把你所造的善业恶业都保存下来,然后到适当的因缘再把业力给释放出去。

    我们从三能变的认识就知道,整个业的造作、保存和释放,完全不离开一念的心识。说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就是整个生命业果的创造和相续,就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这样子的观念说明改造我们的心识这件事情非常重要,这件事情决定我们的生命的变化。就是我们生命要从痛苦转成安乐,这当中我们内心的调伏、改正,那这件事情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

    当然我们在改正、修正之前,我们一定先明白它的相貌,才能够知道下手处;所以我们从前面的初能变,这种阿赖耶的一个含藏的内涵,再进一步的学习第二能变。这当中有一个问答,我们看这个讲义。

    问言: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前面已经说这个初能变相,阿赖耶的这个藏,由这个藏的功能建立了杂染的因果,也因为这个藏的功能建立了还灭的清净因果。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是初能变相的一个相貌。现在就问了,第二能变,其相云何?这心识的第二层的功能,这个二能变它的一个相貌是怎么样呢?看偈颂: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这个第二能变相的偈颂,我们也是分两部分:就是从“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这个是讲凡夫的有漏的心识,来说明凡夫有漏的心识。这个“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圣人无漏的心识的一个相貌。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此以十门释第二能变识之相也。

    这个地方藕祖根据《成唯识论》有十门,但这个十门事实上把它会归起来是八大科,因为它有的门是可以合并,到了下面我们再说明。先看第一门,释名门,解释这个名称。

    一、名“末那”者——此翻为意。

    先解释这个“是识名末那”,解释这个第二能变的名称。这个“末那”是一个梵语,翻成中文就是意。意这个字在《成唯识论》解释,什么叫做意呢?就是恒审思量;恒审思量这个功能在《成唯识论》解释说,为什么第七意识它有这样的一个名称呢?因为它恒审思量胜余识故。说识是以了别为它的一个共同的功能,但是这个第七意识的第二能变,它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有一种恒审思量的功能,这种功能超越了其他的识,这种功能特别强。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恒审思量,这当中主要是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恒,就是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恒常相续的,它不像前六转识有间断,有时候睡觉不做梦,它就不活动了;这个第七意识不管你是白天,不管是晚上睡觉,它的这个意的功能都是相续的运转,它有恒。其次它有这个审。这个审简单的说就是思量,就是它能够对所缘的境界做很深入的思惟和观察。它有这种功能,很深入的很微细的去观察所缘境,这个叫做思量。

    这一点在《观心法要》,藕益大师就做一个拣别,说是在八识当中,为什么只有第七意识独得“恒审思量”的功能呢?藕祖说:

    前五识——非恒非审。前五识的了别性它是有间断,非恒。它有时候生起活动,有时候不活动,所以非恒。那么非审,前五识对于这个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它只能够做一个粗略的观察,不能够做深入的观察,不可以的,它是非恒非审。

    第六识——审而非恒。我们第六意识不管是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放逸,或者是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修观,第六意识都是审,它能够做深入的微细的观察,它有这个审的功能但是它非恒,第六意识不能相续的活动,不可以,它要休息。第六意识不休息,一个人脑神经就受不了了;医学上说,我们一天里面不做梦的状态完全休息,起码是一个小时,就是第六意识一天当中起码会间断一个小时。所以它只有审没有恒,审而非恒。

    第八识——恒而非审。第八识的了别性它那个含藏的功能,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又刹那生,相续。但是它对于广大的根身和种子,它也是粗略的了别,它不能微细的观察,它是恒而非审。

    第七识——亦恒亦审。它能够相续的、专一的、深入的去观察所缘境,所以它是「恒审思量胜余识故」,它的名称事实上是功能受称,可以这样讲,第八识和第七识都是以功能来安立它的名称;前六识当然是依根立名,前六识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的安立是依它的根来安立它的名称;但是这第七、第八都是功能受称,因为这个意,这种恒审思量,正是第七意识的了别的一个特殊功能。恒审思量,翻成中文叫「意」,翻成印度话就是「末那」,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是“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说明这个名称的安立的由来,是形容它的一个特殊的功能。

    再看第二段:

    二、云“依彼转”者——“彼”指第八识。第八识之现行,是此识之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转”谓相续生起也。

    这个第七意识恒审思量,是怎么生起的呢?唯识学上说心识变现万法,但是唯识学并没有说心识是有自性,它没这样讲,它说这个心识也是因缘生,也是依他起性,它自性也是毕竟空;这个地方就要说明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怎么生起的呢?它生起的一个因缘就是“依彼转”。这个彼指的是第八识,它依止第八识转生,这是一个总说。

    它是怎么转生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第一个、依止第八识的现行而转生,这个地方是说明增上缘。第二个、是第八识中所藏的第七识的种子而转生,这个是亲因缘。

    我们照次第,应该先解释亲因缘,说是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是由它前面的串习而有的。有些人,他的我爱执比较淡薄,他前生有修我空观,他一出生的时候,他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这个恒审思量,在染污的境界是比较淡薄,他我执淡薄。就是过去生所熏习的这个第七意识的种子,这个是他今生的恒审思量了别的亲因缘,它自类的种子变现出来,这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