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第一个。
其次,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从种子变成现行以后,它还要以第八识当增上缘。第八识的了别性 事实上是一切法的一个增上缘,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不管是因地的种子,不管是一个色心的现行,都以第八识当依止;没有第八识当根本依,所有的身心世界都不能活动。所以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从种子生起现行以后,它要运转也还是要依止第八识的明了性,当做一个增上缘。“依彼转”,这个转就是相续的生起。
这个地方是把恒审思量的功能,它不是自然生也不是他生,不是上帝的创造,是由我们过去相续的串习而生起的,这个是说明它一个生起的因缘。这个是讲所依门(所依,依止的依,所依门)。它依止什么因缘而生呢,“依彼转”。依这个“彼”当然指第八识了,依第八识的种子和第八识的现行而转生。
再看第三段,缘彼,依彼转缘彼。这个是讲所缘门。就是这第七意识它生起以后,它是去攀缘什么境界呢?这个地方是说明它的所缘门,所缘的境界:
三、云“缘彼”者——谓此第七识,即缘彼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也。
这个缘彼,第七意识它生起恒审思量的时候,还是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这个识,能缘的叫见分,所缘叫相分。它依止第八识生起,但是它不向外攀缘,它还是去攀缘第八识,产生了一个微细的俱生我执、法执;它认为第八识就是「恒常住,不变异的我」,第八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做出了这样的错误了知,就是我执、法执。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把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关系说明一下。说第七识是“依彼转,缘彼”,依止第八识而生,结果还是去攀缘第八识,当然这对第八识的影响相当的大。我们从前面的这个初能变,说“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第八识的一个了别性的功能是阿赖耶——一个藏。这个藏的功能把它说出来,就是一个广大的“恒转如瀑流”,它创造了一个相续而不间断的一个生命的水流。我们的有情众生,阿赖耶识只要在一天——这个我爱执藏,我们就相续的在三界里面漂流。“恒转如瀑流”,这个瀑流就是漂溺有情。
但是我们在学第八识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状况,就是第八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它体性是白净,它没有染污的体性;换句话说,我们从第八识的学习看到了生命流转的相貌,“恒转如瀑流”;但是我们却没有发现,生命的病源在哪里,并没有发现;从第八识的初能变看不出来。第八识从头到尾没有一点过失,它只是一个藏。它也没有罪业,也没有善业,它也不是染污,也不是清净,它就是无覆无记。
为什么这阿赖耶识的这个水流,这个生死水流会不断的相续下去呢?这个当中就说到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就是第七意识它的恒审思量的功能,它去对这个第八识明了性,把它恒审思量,结果产生一个我爱执,这样子就把第八识的全部无覆无记的体性,全体变成阿赖耶——我爱执藏识;这说明整个三界的流转,为什么阿赖耶识它一直在系缚着我们的生死,在创造生死,其实这当中跟第七意识是有关系;第七意识“依彼转,缘彼”,它这个思量是这样的一个相貌,就深深的影响到第八识,把第八识无覆无记的一个体性,转成一个生死的根本;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第七意识是影响到第八识,是这样子。
我们再看第四段,这一段是说明两门:体性门和行相门,它一个内在的体性,和外在的行相。就是思量为性和思量为相——思量为性相。
四、云“思量为性”,五、云“思量为相”者——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是故名未那也。
这个思量——恒审思量。此识以恒审思量为它的内在的体性,也以恒审思量为它的外在的一种功能相貌,所以这个地方得到一个末那的名称。这个地方可以看的出来,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非常单纯的。
前六识的功能很复杂它非常忙碌,前六识的境界它那个了别性,在广泛的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活动;第六意识更忙,第六意识还不但是在当下的所缘境,它还能够去攀缘过去、思惟未来;这个第八识的了别性,它可也不单纯,第八识你看它的功能,它有阿赖耶的功能,有异熟的功能,有一切种识的功能,阿陀那识的功能它有七种功能,它表现出七种功能。
但是第七意识的功能非常单纯,它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恒审思量。而且它的所缘境也非常单纯,它什么境界都不攀缘,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它一概不攀缘,它只是专一的相续的去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对它产生一个单一的功能,就是恒审思量的功能,其他的功能都不发挥。所以它是以恒审思量为内在的体性,表现出来也是恒审思量。这样的恒审思量,当然就产生了我执和法执的出现。
好,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九面,关于这一点,它的一个恒审思量的结果我们加以说明。附表第九是根据《成唯识论》的内涵,把它扼要的加以提出来。这个第七意识,当然它这个恒审思量是所有心识染污的根源;这当中我们分成四段,先看第一段的释名。
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结果是产生了我执和法执。那什么是我执和法执呢?我们先把名称先解释一下。
(一)释名
我——主宰,法——轨持
「我」:先解释我。这个“我”,主宰义。这个主宰唯识学讲到两层意思:第一个、它不为一切法所主宰。就是说,外在的因缘,不能干扰这个我。说你造了罪业,这个我是不能改变;你造了善业我也不能改变;这个自我意识——这个「我」是不能被善业恶业所改变的,它恒常不变,不为一切法所主宰。第二点,这个主宰就是它能够主宰一切法,能够决定它的性质。就是我的身心世界有病痛了,我的牙齿痛了,我自己要让这个牙齿不痛,我有决定权,这个就是主宰义。
「我执」:当然这个主宰义,这个「我」要变成执——要变成「我执」,要加一个「常一」,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体性。那怎么说呢,说我们一般人有点善业,有点福报力现前的时候,我们在某一个时段,对某一个人,某一个事情的确有主宰性,大福报现前的时候我们对某一种境界有一点主宰性的,我们能够决定这件事该怎么样。但是当我们这样的主宰性,认为是恒常不变的时候那就是我执了,就是常一主宰,就是这种主宰性是不随因缘变化的,那就是我爱执。所以从“我”的体性,变成「我执」,就是加一个常一,就是我执。
「法」:这个法就是轨持,一种轨范,而这种轨范它能够保持不变,在某一个时空能够保持不变。说这个地水火风这个地大,这个地大当然是一个坚性;比如说我们这墙壁,墙壁当然是坚固的,人走不过去;那么它这个墙壁,它能够保持它这个坚固的体性,而且它也散发出一种坚固的一个相貌,有这个轨范能够保持,那么这样子就是一个法,当然这一切的色心的东西都是法。
「法执」:法执这个地方啊,唯识学讲的非常微细,唯识学讲的这个我执,跟阿含经、跟中观的学派讲是的差不多,这个我,当然捏造出来的一个遍计执的我,那完全要消灭掉的;但是讲这个缘起的诸法,那唯识学讲的微细了。我们读这个中观,中观的学派,对于法,他就是一概的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破除了,他破这个法执是这样子的破法,就是从缘生无自性,把一切法的自性给消灭掉了。但是唯识学修法空观不是这样子修,这一点我们要注意。这个法空观,唯识学派他是怎么说呢?它说一切法是“不离开心识”,它这个法空观是这样子修的,万法唯识。说什么是法执呢?
你认为这一念心以外有法,心外有法,这就是法执!
就是法离开了心有决定性,它有自主性。说这个墙壁的坚固,是离开了我们一念心识,有它的独立的体性,离开心识而有体性。这怎么说呢?说我们一个人,我们心识散乱,我们墙壁走不过去;但是有禅定的人,他在禅定的心识当中修观,他观想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这当然不是观一次了,他数数的观想;那么这个有禅定的心,那个寂静的心识有堪能性,他观久了以后就能够从墙壁走过去了。这墙壁对这个心识,有禅定而且他修过观的人来说,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
好,那么墙壁的体性现出了两个体性:对我们来说是坚性,对他来说墙壁是如梦如幻,所以说这个法是依心而安立的;唯识学讲 法空是说,法的轨范是由心所决定的,唯识学修法空观是这样修的。
我们讲这个戒律,当然小乘的戒律讲业感缘起讲的单纯,我们研究菩萨戒就清楚;菩萨戒讲这个杀,我们以这个杀生来说,说一个罪业的生起,有意乐、加行、究竟;要有意乐——杀心,为什么法是约心安立的呢?假设某甲他拿了一瓶毒药放在桌上,他内心当中所缘境是设定要杀某乙,这个毒药他当时的克境,他锁定的所缘境要对某乙起杀心的,结果某乙没有来,某丙来了,某丙看到这个桌上有一瓶毒药,他口渴就把这个毒药当水喝掉,喝下去某丙就死掉了。
那这个时候我们要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