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19面,我们这一科是说明这个我执和法执的行相。这当中有四段:第一段释名,第二段种类,我们现在看第三段的过患:

    (三)过患

    我执——烦恼障——障大涅槃

    法执——所知障——障大菩提

    这个我执的过患是发动了烦恼障,障碍我们心中的涅槃,障碍我们心中的寂静;这个法执是发动所知障,障碍我们的智慧——大菩提。我们的烦恼跟我执是有关系的,就是我们我爱执了以后,就发动很多的烦恼。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老实一点说我们这个凡夫的心,它就是有时候有烦恼,有时候寂静,有时候有烦恼。但是有些人有烦恼了之后,他能够很快的调整自己;有些人有烦恼的时候,他烦恼特别的坚固,他很难去转变它,这个当中就跟我执有关了。我执淡的人他能够经常修我空观,观察这个烦恼的心识是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的我,它是假借因缘所生的,就是烦恼本身是假借因缘所生的,它本性是毕竟空的;这样子,你要改变烦恼容易,调整自己容易。那些自性执重的人,我爱执重的人,要调整自己难。这个地方我们不要说是障碍出世的那种涅槃,那种寂静的涅槃,就连世间的功德都障碍。

    我们看一看在中国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秦朝末年,他就是一个问题,没有让老百姓好好的休息,盖长城,开运河,横征暴敛,老百姓实在是民不聊生;当然老百姓没办法生活,他就只好铤而走险了,大家开始逐鹿中原,各路的英雄好汉开始叛乱,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两个主要的势力,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这个项羽跟刘邦,完全不同个性的人,项羽他是一个贵族出生,刘邦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两个都是曾经看过秦始皇出游;项羽看到秦始皇出游的时候,他讲说,“彼可取而代也”。他这个皇帝,我能够取代他;刘邦是说呢,刘邦看到这个秦始皇出游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

    所以这两句话,就看出这两个人个性不一样。这个项羽这个彼可取而代也,讲这句话,他的我相、人相的对立特别强,我可以取代你,讲这句话这个我执的对立,我跟你的对立比较重,其实也伏下他未来失败的一个因素了。但是你看刘邦他讲话不是这样讲话,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他对皇帝是随喜赞叹,但这当中没有一个我执,没有我相、人相的成分在里面,他是对皇帝这件事情充满好乐和随喜赞叹,一个大丈夫应该这样做,但是谁去做,他没讲。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所以你看看,你果然看后来的成果,项羽果然是刚愎自用,他的那些手下的大将,他一个都不能用;你看韩信本来是项羽的手下,投奔到刘邦去了,他里面很多的将军,很多的参谋,刘邦很多的大将都是项羽的手下投奔过去的。刘邦这个人,他是有广大的胸量,我们看到历史,刘邦跟项羽打仗,刘邦大部分都是打败仗;但是他能够忍,能屈能伸,他的我爱执淡薄,他能够去随顺因缘,能够包容下面的…他有这个胸量去摄受下面的人,果然他成功了。

    我们看看那个项羽他临终讲了一句话也是不一样,他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说是力拔山兮气盖世,讲到他的气势,说我的力量可以把一个山拔起来,这个山把它活动,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呢时不利兮骓不逝,就是时节因缘对我不利;其实时节因缘就是你那念心所变现的嘛,他没有检讨自己,他说时不利兮骓不逝。(这个骓就是左边一个马,右边就是万法唯识的唯,左边那个口去掉,右边那个字再加起来)骓,就是一个黑白相间的马。他就是…我就是充满气势的马,虽然在这个时节因缘对我不利,但是我的精神是不灭的。当然我们看项羽也是赞叹,他这个人气势不得了,但是他坏就坏在刚愎自用,这个我爱执太重了,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

    你看刘邦不同,刘邦你看他统一天下以后,他做一个《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把自己形容成大风,一个调柔的大风;他这个大风一吹的时候,云飞扬。我对这个世间,他有这个影响力了,世间上就像云一样,他能够去做种种的布局和运作,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是非常得意。但是他以大风来形容自己,这件事情也看的出他个性调柔,跟项羽讲出的话也不完全一样——力拔山兮气盖世,这个口气又不完全一样。

    所以说,这《了凡四训》说,一个人,他说这个「享百金者,必百金之人也;享千金者,必千金之人也,饿死者,必饿死之人也」。就是你这个人是什么果报,这跟你的心识有关,跟心识是有关;当然这个心识跟阿赖耶有关,跟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都有关。我们从初能变来说,从阿赖耶识缘起,初能变。其实项羽的初能变是超过刘邦很多;从业感缘起,你看项羽他是贵族出生,在这个古时候封建时代,那贵族出生的话,那你占了很大的优势,他下面那些楚兵都是能征善战的,他本身又是一个非常会打仗,有军事才略的人。所以从先天的,从业感的角度,项羽远远超过刘邦,从这个初能变来说。

    但是思量能变,项羽就败掉了,从这个我爱执这方面,第二能变的时候,那刘邦就远远超过项羽;刘邦能够调伏我爱执,能够听听大家的看法,随顺世间的因缘,能够包容下面的人才。所以这个项羽的初能变是非常殊胜的,但是他坏就坏在第二能变,那个思量能变,那个恒审思量这个地方有问题。所以这个第二能变也是很有影响力的,有些人他先天相,阿赖耶识它变现的果报非常好,但是它被他今生搞坏了,很多都是这样的;当然他也是说,哎呀,时节因缘,时不我与,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把一些的过错都说是没有人能够了解我;其实所有的因缘,都是你心识所变现的,那是你的第二能变的思量能变有问题,是这个地方。就是我执产生的烦恼障,障碍你自己的功德;你这个我爱执发动了烦恼,障碍你自己的功德。

    这个法执引生所知障,那这个微细了,这个所知障是障碍所知的境界,无量无边的缘起法,都是心所变现的;那当然,这个当中的心的功能非常复杂,所以这个缘起法就甚深甚深。说这个小女孩,拿了一朵花去供养佛陀,你能够把这个因缘讲清楚吗?它的前因后果只有佛能够讲清楚。每一个人他不同的心态去供养佛陀,那功德是千差万别,我们只能够说,大方向说,这样的善业招感可乐果报,是什么可乐果报,谁也不知道,这就是法执了,因为这个心识所变现的法,那太复杂了,障碍我们的广大的智慧。这个地方是讲我执当然是染污的,这个法执是不染污的,不染污无知,这个讲到它的过患。第四讲伏断:

    (四)伏断

    一、分别起的我法二执:

    (一)现行:在伏断的时候呢,在现行的伏断,“地前渐伏,初地永断”。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分别起的这个我爱执和法执,初地之前,就是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带相观空,他慢慢的调伏,有时候活动,有时候调伏。到初地的时候,「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到初地的时候,他发起初心,那一念的我空法空的清净心现前,就把他分别起的我爱执和法执都消灭了,初地。当然初地以上的修行就容易了,这个我爱执一调伏以后,它一些“俱生犹自现缠眠”,那些微细的烦恼就容易了。

    (二)种子:在种子位呢,是初地顿断。分别起的时候,初地就全部消灭了。所以初地的菩萨的智慧是断了现行,也断了种子——断了分别的现行和种子,全部都消灭了。

    二、俱生的我、法二执:

    (一)俱生我执——现行:俱生的我执,它的“现行七地前渐伏,八地永断”。所以我们讲「俱生犹自现缠眠」,就算是初地的菩萨,他的俱生的烦恼,有时候是缠——就是现行;有时候是眠——有时候是不起现行;他有时候入观,在禅定当中他的观行现前,他的烦恼不活动;但是他要是到人世间度化众生,他有时候这个俱生的烦恼还是活动,就是「俱生犹自现缠眠」。就是这个七地前的菩萨还是有时候调伏,有时候不调伏;到了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到八地菩萨,他这个俱生的我执完全被破坏了,被我空观破坏了,那当然八地以上菩萨没有烦恼,八地菩萨只是对于法执,对于无量无边的法,缘起法,甚深甚深的缘起法,还不能完全明白,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是完全没有烦恼了,他的内心清净跟佛是完全一样了,从断德是完全一样。

    (二)俱生我执——种子:他的种子要到金刚无间道顿断,「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是他这个种子,八地是把现行断了,但是他种子保留的;俱生的种子要到佛才能够业尽情空。

    (三)俱生法执——现行:那么法执呢,“现行地地或伏或起,金刚无间永断”。地地或伏或起,等觉菩萨法执的现行还不能断。所以说在这个《法华经》很多这种例子:说是一个龙女拿这个珠来供养佛陀,到底这个龙珠能得什么果报,她供养佛陀有什么果报,弥勒菩萨在场,文殊菩萨在场,他们两个讲不出来;只有佛陀说,这个龙女供养佛陀,她有得到什么安乐的果报,然后在几劫以后遇到哪一尊佛,然后出家,成就无生法忍,然后再怎么修行成就佛道,她的佛的名称是什么,她的国土是怎么的庄严,她的眷属是怎么样。这个甚深的缘起,只有佛陀,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地地或伏或起”,这个俱生的法执,那这个等觉菩萨都还有问题,都还有障碍。就是我们讲,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假这件事不容易,这件事情只有佛陀才能够完全通达即假。

    (四)俱生法执——种子:这个种子位,就是“金刚无间道永断”。

    不过,这个地方法执我们说明,唯识学讲 法执就是你认为心外有法,就是法执,就这个意思。唯识学讲我空,讲我执这一点,是通于小乘,通于中观的;但是唯识学讲 法执讲的更深刻、更深入。说什么是法执呢,你认为心外有法,离开这一念心有法,这个就是法执,就这个意思。

    那么它的伏断,基本上我们分三个次第:第一个、初地;初地的我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