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法空智慧把分别起的,全部现行和种子都断了。初地是一个…这个“恒审思量”的一个转依。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把这个俱生我执的现行给消灭了。第三个、到佛,连法执也消灭,俱生的法执也消灭了。所以是有三个转依,初地、八地和成佛。

    这样子讲,我们回到讲义来,就把我执、法执的一个释名、种类、过患、伏断做一个说明。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说“思量为性相”,第七意识的了别性,主要的就是一个恒审思量,当然这个恒审思量它的影响力,在有漏位的恒审思量,《成唯识论》讲出一段话说:

    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而成有漏。

    说这个恒审思量,第七意识等于是通前通后,它的扰动是前后都扰动。

    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就是它这个恒审思量去染污了第八识,而把第八识的无覆无记转成一个阿赖耶识,一个藏识的一个生死大海,变成一个根本无明了。

    外扰前六而成有漏:对外它染污了前六识,使令前六识所造的业都是有漏业,就是有一个我来造善业,那么所造的善业统统是有漏的,不能解脱生死。

    这个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就是说啊,我们说,七佛出世还成蚁子,八万大劫还是鸽身。说做一只蚂蚁,做了七佛出世还做蚂蚁;做一只鸽子,做了八万大劫还是鸽子。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说生命是由因缘所生的,为什么一个人他在三界当中一直不能解脱呢?就是这个恒审思量这个我爱执,这个力量太大了。

    所以说,在《教观纲宗科释》上说,说我们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当然加行位开始就修我空观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开始变化了,会有变化了。就是我们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这个十二因缘的力量,被我空观一调伏了以后,说暖、顶…从这个四加行,“暖顶二位,虽堕恶趣,终不久留”,说这个内心当中这个暖顶,这个暖当然指的是一种智慧火,他那个我空的智慧,虽然火相没有现前,但是有点温度了,他对我空观有一部分的胜解力。

    这个菩萨…暖顶两位的菩萨呢,当然他还没有断烦恼,他有时候起烦恼会造罪业;造罪业,当然由罪业力量去三恶道得果报。但是呢,他这个人到三恶道去跟一般人到三恶道去不一样,说是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内心有我空的智慧,他我爱执淡薄,他内心当中跟这个境界接触的时候,跟痛苦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他那个善根很容易发动出来,他这样子一下子就能够解脱那个罪业。

    我们一般人这个罪业一创造以后,这个罪业很坚固,为什么呢?

    因为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这个业力是由无明推动的,所以无明很重,它所缘生那个行也是很坚固,这个行当然就熏习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也很坚固,乃至于名色,生老病死都很坚固;那个十二因缘一个扣一个,十二因缘的力量都很坚固,因为无明的力量坚固,行也很坚固,生老病死的力量都很坚固,你一定要把罪业受完才能够解脱的,你一点都不能少。

    但是这个暖顶二位,他有这个我空的那个胜解力,他把无明的势力动摇了,不敢说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但是他无明少掉一部分,他的行业也少掉一部分,识也少掉一部分,生老病死的力量也少掉一部分。所以这个我空观是很厉害的,它跟我们一般人去造慈善事业不一样了,他那个我空观是从内心当中,直接去观照到生死的根本,最根本的地方去,他直接在对治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那你在做慈善事业,那是一个很粗显的第六意识的心外求法;那这两个意境,这两个功德力那完全不一样,因为你造善业对无明完全没有对治力,完全没有。

    所以它「暖顶二位,虽堕恶趣,终不久留」。等到了忍位,于二空的真理能够随顺安忍了,忍位的菩萨不能堕恶道;因为这个忍位的菩萨那个我空智慧强了,他那个三恶道的无明被破坏一部分了,那个业力也不能得果报了;他那个「无明缘行,行缘识」,那个三恶道的十二因缘不能活动了,他那个我执被破坏一部分了,被调伏一部分了。所以这个忍位的菩萨,就算他过去还有五逆十恶的罪业没有得果报,但是他不能到三恶道去了——终不堕恶趣。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探讨生死流转,你一方面要考量阿赖耶识的业力,这个初能变,但是你这个思量能变这是一个很重要因素,这个我爱执。为什么一个人他造了罪业,他得果报的时候,这个人得果报,他果报很重很坚固;这个人他也造了罪业,但是他得果报的时候他很容易过关,他一下子忏悔就过去了,这跟般若波罗蜜有关系,这跟思量能变有关系。所以我们讲心识变现万法的时候,我们前面讲阿赖耶,那完全是从业力的角度来说;到了思量能变,我们还要考量他今天他内心当中,这个我爱执无明的轻重,这件事情也是一个考量;一个人无明轻跟重,对他的罪业的滋润有关系,这点也是我们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好,再看第六,这一段是讲心所相应门。心所相应门等于是开了两段:一个是染俱门,(染污的染,俱是俱生的俱,染俱门),这“四烦恼常俱”是染俱门;就是这个心所当中,有些是经常在一起的,“四烦恼常俱”,有些是可有可无的;相应门是“及与触等俱”,另外一种,相应门。先看染俱门:

    六、云“四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第七意识如果说它还没有通过我空观,法空观的调伏,没有跟平等性智相应 ,那么这样子它就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为我,那么它引生了四根本烦恼。所以这个恒审思量的结果,带动了四个烦恼:

    一者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理。

    刚开始的一个我爱执的相貌是痴。这个痴呢,就是「于诸谛理,迷闇为性」,对于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迷闇了。怎么说呢?就是它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在自己的心中变现一个我相;就是第八识本身没有我相,它自己捏造出一个我相。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在晚上看这个绳子,一个绳子在地上盘成一堆,我们认为…在我们心中,我们心跟绳子接触的时候,心中生起了一个蛇的影相,但是这个绳子本身没有蛇的影相,是我们自己自识所变现一个蛇的影相出来。

    第七意识亦复如是,第七识去攀缘刹那生灭的第八识,它在它的心中自己变出一个不生不灭的我相出来,这个叫做“我痴”,它对于这样的一个事理迷闇了,看错了;当然这个我痴是无明,根本无明,十二因缘那个根本无明。

    二者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

    这个我见就比我痴更厉害了,我痴只是「于诸谛理,迷闇为性」;这个我见就是经过它的颠倒推求,「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秽为性」。就是说,它经过长时间的去颠倒的推求,错误的推求,它认为这件事是正确的,产生一个智慧了,当然这个智慧邪恶的智慧,妄执。

    我们一个人要造善业不难,我认为不难,偶尔人总是会起起慈悲心,恻隐之心,造造善业;但是一个人要修我空观就不容易了。这怎么回事呢?就是第七意识恒审思量这个我见,这个妄执太厉害;因为我痴,他对真理不会排斥,说一个人他没有学佛,你跟他讲道理,他还会接受;一个外道有邪见的人,他对真理会排斥,这个见会排斥真理。

    当这样的我爱执,从痴变成见的时候,你在修我空观的时候就不容易了,第六意识修我空观,第七意识那个恒审思量就不同意你修我空观,它排斥你,「你在违背我过去的思考」;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修我空观要经过资粮位,加行位,到通达位,要花一大阿僧祇劫的主要因素,就是这个我见,这个力量太大了,这个我见的力量是超过我痴。

    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倨傲高举。

    第七意识捏造一个自我,它对自我是什么态度呢,它不是把自我是压低的,它把自我抬高;说我们人跟人相处,我们自己没什么功德,但是我们很自然的会思考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抬高了;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荣耀都应该归于我,乃至于山河大地,所有的…月球都是绕着我运转的,那这是一种我慢;因为这个恒审思量,它把这个我把它高举了,把它的地位高举了。

    四者我爱,谓于所执我,深深贪着也。

    它不但高举,还爱着这个我,保护这个我。说我们在出去外面照相,我们第一个看看我在哪里,这相片当中哪一个是我,先找我出来,这是爱着我。乃至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在思考事情,欸,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伤害,有什么利益,我们一定会把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个顺位。当然这个念头当中有这个恒审思量的我爱执,这个我爱,这个第七意识对于我的态度它不是排斥,也不是嗔恨,它是保护的,采取保护的态度。

    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恒审思量所创造的这个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当然这件事情是这样,从生死流转的角度它当然是生死根本;从菩萨道这件事情也是非常严重的,障碍我们的菩提心,这个过失很厉害。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以大悲心为根本,没有大悲心不能发菩提心,而大悲心来自于自他交换;所以寂天菩萨说,你要修大悲心,你一定要一种自他交换的心情,这个交换就是取舍,就是你要取众生的罪业,让你来承当,众生还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没关系,由我来承当;我有种种的功德,我舍给众生,取舍;取众生的罪业,舍掉自己的功德给众生。那么这样子,一个我爱执重的人是不能修这个的,因为这样子的话伤害自我了,所以这个“我痴,我见,我爱,我慢”,障碍我们发大悲心。

    寂天菩萨说,说我们应该想一件事情,我们无量劫来随顺这个颠倒的我爱执,处处为自己着想,结果我们什么也没得到,除了流转生死,承受老病死的痛苦以外,什么都没得到;说佛陀他放弃了我爱执,他把功德回向给众生,他得到了什么,他得到了常乐我净种种的安乐,他真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