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然不可能解脱了,这是藕益大师对我们的劝勉。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说明第七意识的染污末那的一个…它的一个对治力,“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阿罗汉灭定”那是一个功德相了,我们前面的补充讲表伏断门,主要是扣着“出世道无有”,就是这个出世无漏的我空,法空智慧是怎么的修行,才能够对治这个染污末那。这个地方把第二能变讲完了,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刚才讲到说观现前一念心识之刹那生灭,它也是没有住相。那前面有讲到说“只是现前一刹那法”,那这两个的差别是怎么说呢?
【师父答疑】:“只是现前一刹那法”,当然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它事实上没有住相,生就是灭;那但是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们会取一个点出来讨论,取出一个点。就是我们看电视,我们先按个暂停,“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好像感觉上有一个东西存在,对不对。那是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取出一点——“望前名果,望后名因”,那事实上它没有住相,你根本取不到一点的。就无生嘛,它根本没有生起,它是一种虚妄相。就像我们做梦一样,我们在梦心的时候出现很多境界。其实那个境界从来没有出现过,那是依止我爱执所变现的相貌出来,那是颠倒的心所现的。
那你这个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它对治颠倒,所以颠倒所带动的那些生死业力就消灭,因为它的根源是从这边生起的,烦恼跟罪业的根源是我爱执生起,所以你虽然不是对治烦恼,但是你对治我爱执的时候,“无明灭则行灭”,你从根本上对治,它所有的烦恼和罪业就改变了,因为它的根源在这个地方。当然我们很多粗重的烦恼还非得靠对治法门,“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这都是有需要的。但是根本观呢那是勤修无我,这是根本观,是这样的。
【学员提问】: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修无我观的时候,好像烦恼起现行的时候好修,可是如果没有起现行的时候怎么修?
【师父答疑】:没有起现行也是可以修,你就是先认清楚什么是我,把我的相貌弄清楚,就是“我者,常一,主宰”。然后你再观察你这念心的活动,是不是有常一主宰的体性;你会发觉你心识的流动,它只是在释放业力,心中的业力不断的释放出来,它有各式各样的善心恶心,那都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释放出来,它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你经常这样子修,会使令你个性调柔、善顺。其实这个东西平常就要修,你观察到你心中的流动。
所以经常观心的人你会看到你心中的生灭相;我们一个人不观心的人,不观照心识的人,会认为我们这念心是一条直线的;我们这念心是不生不灭,是常住不灭的,我们经常不观心的人,一直认为这个心是很坚固的,那他遇到境界的时候,那烦恼发动就很坚固了。那你平常就是观心,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察我们这一念心识它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它就像一个水流一样不断的流动,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恶念,都是假借因缘所生,从本性上是毕竟空的。你就随顺佛陀的这个引导的文字观进去。这当中呢,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那只是一个阿赖耶识的业种子显现的一个相貌。
这个时候会使令你烦恼淡薄,而且你烦恼活动的时候,你也容易对治;烦恼是虚妄相,它只是一时的因缘,你也容易对治,你要转它会比较简单一点;它不是我们过去我们所认为那么的坚固,不可动摇,不是的,这个时候我们也是用佛号来对治它,那就不同了。“深观烦恼,本无自性”,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再看讲义的戊三、释第三能变相。这个是讲到这个了境能变——第三能变,这以下有一个问答,看讲义:
戊三、释第三能变相
问言: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前面的说到这个第二能变,思量能变;思量能变有两种相貌:在染污是思量我执、法执;在清净位是思量二空平等之理,都是思量。思量能变讲完以后,讲第三能变,其相云何。看偈颂:
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这一段是讲到第三能变的一个相貌。看藕祖的注解:
此以九门释第三能变识之相。而先举前六门颂也。
这当中总共有九门来解释第三能变,现在我们的偈颂是先举出九门当中的前六门来说明。这个六门看第二段,这六门当中,当然主要的心王的活动是一二三门:第一个是差别门,第二个是体性门,第三个是行相门;一个是内在的体性,一个是外在的行相,这当中,我们是先讲第二、第三,再讲第一。因为这个第二、第三——这个体性、行相是一个总相,这个差别门是一个别相,就是这个第三能变有总相,别相。我们看这个第二。
二、云“了境为性”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也。
三、云“了境为相”者——六识即以了别尘境为行相也。
前面初能变的行相是异熟,它有成熟业力的功能;第二能变的是思量,它能够对所缘境做深入的思惟度量。那么第三能变的行相是什么呢,了境,它能够去了别这个六尘的境界,它广泛的在色声香味触的境界里面去了别、去造作。这个是第三能变的一个功能相貌,这是总相,再看它的别相:
一、云“差别有六种”者——谓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发,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如六根之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也。
前面的初能变、二能变,它的心识的活动都是一个单一的心识,但是这个第三能变的活动是有六个心识,六个心识一起活动,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一起活动。那么这个六识的活动,前面的总相,六识的总相都是了境——它对境界能够明了分别,但是开展出来有六种识,就是别相有六种。别相有六种呢主要是依根立名,就是这个心识要了别境界,它一定有所依的根和所缘的境;但是因为它和根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六识的名称是依根立名。为什么依根立名呢?这以下就讲出来了,它因为这个识和根有
五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依、发、属、助、如”,先看依。
一、依六根而住:这个六识的现行,它一定依止六根而安住;就是这个识,它一定有一个房子住,它依止什么呢,依止根而安住。
二、由六根而发:这个了别性发动的出发点,说这个箭是由这个弓射出去的;这个六识的了别是从哪里开始发动呢,它的发动的原点是哪里呢?是从根发动出去的。
三、系属于六根:比如我们的眼睛往左边看,我们的眼识就往左边去了别;眼睛往右边看,这个眼识就往右边了别。这个眼识一定依止眼根去活动,它系属于这个根。
四、助六根了别:其实根是不能够了别的,根是一个色法,是一个神经系统,真正了别的是识,它帮助六根去了别尘境。
五、如六根之各缘一尘:它随顺六根去攀缘各别的尘境;眼识攀缘色尘,乃至于意识攀缘法尘。
故有六种识也。这个地方讲它的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那当然是一个总说,第三能变的功能就是“了境为性相,差别有六种”;开展出来是六种的心识的活动。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一、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我们看《成唯识论》的说明:
附表十—: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
《识论》云:“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復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
《成唯识论》这段的开示,我们分两段。第一个是一个总相的说明,第二段是别相。看总相:说“了境为性相”,这是总相。说第三能变的一个相貌是了境,它对于这个外在的境界有了别的功能,像第七、第八都不是对外能够了别的;所以双显六识的一个自性和行相,它都以了境为它的一个自性,也是以这个来当做它的行相,这个是说明它的一个总相,把六识把它合起来说,就是“了境为性相”。
那么把它开展出来,看它的别相。“由斯兼释所立别名”,安立它的个别名称。能了别境界,就安立为心识。这以下就讲出一个譬喻,如契经说:眼识是怎么安立的呢,谓依眼根了别诸色;乃至说意识是怎么安立的呢?依意根了别诸法。所以了境为性相,这是一个第三能变的总相;那么这个“了境”是怎么了境法呢,“差别有六种”,它们各自去依止它们的根,去了别它们各自的尘境,开展出来就是差别有六种。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表:
这个表,前面两段的性相是一个总说,总相;后面的是别相,分成两段,先看总相:
(一)“了境”
“性”─体性──内二分
“相”─行相──见 分
说这个了境,了境当然是第三能变的功能,是“性”,性当然是内在的体性,是内二分,就是证自证分和自证分,这个我们以后再说明。相是外在的行相,就是见分,外在的功能,都是了境,这个是第三能变的总相。它开展出来的别相,就是前五识和第六意识:
前五识:眼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耳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鼻识依于鼻根,了别香尘。舌识依于舌根,了别味尘。身识依于身根,了别触尘。
所以它各自有它依止的根,和它所了别的尘境。
第六意识,依于意根,了别法尘。
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