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也许,大秦很强?

    第174章 也许,大秦很强? (第2/3页)

孔雀国强盛,佛教智慧美好,其他地方皆是不如他们的野蛮落后之处,他们就代表了文明先进,他们过来自然是先进向落后传教,是文明向野蛮传教。

    他们文明先进,向这些野蛮愚昧之地传教,还能有不对?什么,这里的人还能有不需要?

    又一僧侣道:“此中是否有秦人手段?”

    这个问题让诸多僧侣陷入了思考,但很快,一僧侣摇头道:“贫僧以为不会,秦人既已同意我等前往秦国,当不会使此手段。”

    秦人如果真不想让他们前往秦国,或是想谋害他们,那在路上机会多的是,根本犯不着用这种手段,反而一路上,秦人不仅没谋害他们,反倒对他们颇多照顾。

    且秦人这一路上的表现,也令其等刮目相看,对秦国的评价也上升为:此国虽为蛮夷之国,不如孔雀国,然也有可取之处,像秦人在山林中行走的各种经验,再如秦人治病之法。

    就在这时,一名僧侣道:“众位师兄师弟可曾想过,也许此部之人看我等……并非认为摩叶师兄当时在说诳言,而是认为摩叶师兄所言不过如此,也敢拿出……”

    这名僧侣并未说出“炫耀”、“显摆”,但房内其他僧侣都懂其意,他的话一说完,房内陷入到一种古怪的沉默。

    这是个很新奇的观点:那些当地土著不是觉得他们在炫耀,而是认为他们炫耀就这,怎么好意思拿出来炫耀的?

    倘若这个观点为真,那问题又是出在哪?

    仔细回想摩叶上师当时所言,是觉得他们孔雀国不够强盛,佛陀不够智慧,还是阿育王的功绩不够伟大?

    且这个观点要是真的,还代表另一件事:在此地土著所知中,有比孔雀国更强之国,有比佛陀更智慧者,有比阿育王功绩更伟者……

    结合在酒宴上时,此地土著曾看过秦国人,答案显然已呼之欲出,在此地土著眼中,秦国比他们更强,秦国人的功绩比阿育王更大。

    所以,当时此地土著的反应才那般奇怪,其等认为摩叶上师所言之事不能和秦人相比,却敢在秦人面前说出炫耀,因而才不屑鄙夷。

    此地土著的想法也可猜出:就那点功绩,远不及秦国人,却还在秦人面前显摆,简直可笑!

    房内,传来几道不稳的呼吸声,显然不只一名僧侣想到了这些。

    良久后,一名僧侣摇头反驳道:“这如何可能?依师弟话中之意,其等必是知晓有强过吾国之国,有智慧胜过佛陀者,有功绩大于阿育王之人!佛陀智慧莫测,而阿育王之功,便是月护王与那西方之王也不及,怎可能有人胜过?”

    这番话引来很多僧侣赞同,佛陀是有史来最伟大的智慧者,阿育王则是有史来最伟大的王,没有之一。

    那名说出观点的僧侣也没出言回复,任由其他僧侣反驳。

    因为他知晓自己的观点已经说入了这些师兄师弟心中,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放不下心中那点骄傲。

    毕竟他们一直的认知是自己来自天朝上国,先进强盛,其他地方都是不如他们蛮夷番邦,现今出现一个可能比他们更强盛先进的国邦,当然从心里不想接受,哪怕他们讲究心灵修行的僧侣。

    但僧侣修行未到一定境界,也摆脱不了贪嗔痴恨,只有实打实的证据呈现在他们面前,才会愿意承认。

    然而此刻,这名僧侣拿不出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见这名僧侣并不回复,其他僧侣在一番反驳后,发现没有意义,这名僧侣的话已经进入他们心里。

    实际上,在秦人到耽摩栗底时,就有人在想秦国是不是比他们更强,秦人是不是比他们更文明先进,但在那时,他们当然不愿承认,认为这是种无稽之想。

    尽管秦人曾说他们国邦很大,人口有千万之多,与佛陀一般的智慧者更是繁多,但他们并未太放心上。

    认为那是秦人好虚荣,为了不让他们看轻,故意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