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对孔雀国之策
第180章 对孔雀国之策 (第3/3页)
只是所需代价很高,往来所得收获可能不及付出,且效率不高!”
直接翻越喜马拉雅山山脉过去,一次能组织多少人、带多少物资,收获和成本相比有多少,一年能组织多少次?
李念觉得走这条路,收获可能远不如付出,他将木棍又向另一边指去:“直接翻越那片高山不可取,那么如果还想从陆上过去,则要选择绕路。一条路是从这边,径百越之地过去,即是姚直、甘煜等出使所行之路。”
“此路的问题,陛下和诸位也知晓,虽无须翻越世界最高之地,可一样山川难走,密林难行,且还需途经百越部族,同样不容易。”
李念又将木棍在地图上换了个地方,点出一条路线,“还有一条绕路的选择是从西域绕过去,从这绕至孔雀国。”
“此路依旧难走,西域诸国并不为我大秦辖属,倘若派兵从其国借道,其等定难同意,且西域有沙漠戈壁,不比翻越高山、穿行密林容易。”
听了李念之言,众臣已明白其意,从陆上去往孔雀国,走都能走得通,只是比较难走,成本较高。
所以,依这位之意,是要从海上去往孔雀国?
众臣看向地图,看着大秦的海岸,再看了看孔雀国的位置,寻思琢磨要从大秦的何处出发,从海路抵达孔雀国。
从地图上看,从海上过去也不容易,绕的路比从陆上更远。
李念笑道:“大秦要想向孔雀国出动大军,并将之纳入治理,最好是从海上过去。海上的路途看似比陆上更远更绕,但实则海路有一比陆上更大的优势,即海路的运力比陆上更高。”
“一艘舰船一次所能运回的物资远胜过人挑马扛,且海路只要掌握准确的航线,较陆路更为顺畅,陆路需翻山越岭、经过密林,海上却不需要。往返一趟未必会比陆路慢,甚至会更快!”
“我大秦之军可从海路去往孔雀国,从孔雀国所得物资,也可自海路运回。但具体从何路线过去,还得再议,也还得准备!”
大秦不可能现在就发兵去往孔雀国,还得做许多准备,技术准备、人员准备、情报准备、物资准备等等。
李念也没想过立刻就把孔雀国给吞了,但可以有一个向这方面发展的规划,让众臣向这个方向思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无远虑,不得长久。
回答了怎么去的问题,李念又道:“只要我大秦之军能够过去,以孔雀国的实力根本不能与我大秦对抗,将之征服攻占,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在这点上,众臣都持同样的态度,相信大秦军队只要过去,孔雀国绝无可能抵挡。
“现今孔雀国高种姓,实则不是当地的原住民,而是一群被称为‘雅利安人’的外来入侵者,其等征服了原住民,并带来了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能征服原住民,我大秦又为何不能征服其等?”
“这种姓制度虽不是好东西,但长久扎根于孔雀国人心中,早为孔雀国民众接受,甚至甘心主动维护,大秦若有朝一日治理孔雀国,不可贸然对此进行改变!”
贸然进行改变,不一定会让孔雀国的低种姓感激,反倒可能会激起仇恨反抗。
毕竟人家当奴隶当得挺开心的,你竟想剥夺他们当牲畜当奴隶的权利?
那可不得成仇人!
这种情况,当然是满足他们的心愿,继续将他们当牲畜使唤。
李念道:“种姓制度虽多有弊端,然对大秦治理孔雀国却有好处,孔雀国民众已习惯种姓制度,在其影响下变得驯服温顺。”
“因而,只要我大秦之军将孔雀国击败征服,再向其等宣称我大秦子民皆为高种姓,当能趁势为其等所接受!”
不说别的时代,但在大唐时,唐人在天竺百分之百是高种姓,就算是“正雅利安旗”的婆罗门老爷见到大唐子民,也得发憷,不敢摆谱。
可惜,大唐从未将天竺视作过对手,因此连王玄策灭中天竺之功也不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