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广神三征高句丽
第195章 广神三征高句丽 (第2/3页)
这第一次讨伐明显失败了!
“大业八年三月底,隋军抵达辽河,但问题百出,像隋军要过河造桥,可造的桥却离岸边还差一段距离。”
这隋军真是一支正儿八经的王朝大军?
居然会出现这等离谱之事,事先没测绘好距离,造桥造得不够长。
在李念讲杨坚派兵讨伐高句丽时,王贲就想吐槽了,瘟疫就不说了,可隋军失败的原因居然还有天气和粮草。
战前准备是怎么做的?
难道没有在战前去收集高句丽的气候地理情报,没对大军的粮草进行规划?
率领隋军的将领要是在他手下,他一定得砍了这些人的头!
现在这杨广率军过来,还是一样的离谱,造行军过河的桥,竟然长度不够。
真是一群草台班子!
“因桥长不够,过河时,隋军只能赴水与高句丽军交战,死者甚众,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隋将战死。”
因为这种离谱的原因战死,这些隋将也是死的……不冤,谁让这帮人自己都没注意。
“第一次讨伐高句丽失败,杨广难辞其咎,其亲自对隋军诸将言:‘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王贲叹了口气,摇头道:“公子先前言这杨广还曾奉杨坚之命攻灭那南陈,以为是一知兵之人,未想却是一徒有虚名之辈。”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岂可如此儿戏?”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诸将当有临机决断之权,否则不仅战机稍纵即逝,更会被敌军抓住弱点。”
“此人却将诸将分为三道,让其等在战前要三道通传,还要奏闻于他,等他回复方可行军,便是有战机出现,定也会被贻误!”
身为武将,王贲、王翦、蒙恬、蒙毅对杨广的做法都极其不满,这杨广怕不是个外行。
要按他这么指挥打仗,岂有不败之理?
幸亏他们领兵作战时,陛下未向他们提过这么变态的要求,否则便是武安君复生,也打不赢。
李念笑道:“不止如此,杨广认为此战优势在他,百万大军对比高句丽数十万军,焉有不胜之理?”
“于是,他还下了一个命令给隋军诸将:若高句丽要投降,当安抚接纳,不可再纵兵进攻。”
王翦、王贲都听乐了,这是脑子正常的人能发出的命令?
你们还没打赢,甚至还未占到上风,就开始做梦了?
这是比半场开香槟更离谱的“我觉得会赢,所以开香槟”。
毕竟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百万大军对数十万,优势在我!
喜好微操的委员长都没下过这种离谱的命令。
“于是在这场战争中,又出现了荒诞的一幕:高句丽军队一旦失利、城池要失守时,立马派出使者向隋军请降,而有杨广这道命令,高句丽军队只要请降,隋军就不能进攻,只能将高句丽军请降的消息上奏给杨广,让杨广定夺。”
“而等杨广的回复到达,高句丽军又已休整好,又可以再次和隋军交战。这种情况重复了多次,但杨广仍不醒悟,致使隋军很难攻下高句丽的城池。”
“像那辽东城,便是如此未被隋军攻下,即使之后杨广亲自前往指挥,也没能奈何。”
始皇帝道:“杨广当并非不知有错,而是其不愿认错,故作不知之状,且其心中存有侥幸,万一隋军能攻下高句丽城池。”
这就是杨广,即使心里门清自己错了,为了自己的颜面和自尊,也不想承认错误,再进行改正。
可惜大隋的众多将士和民夫,因杨广那极其好面子的性格而死在了这场本有很大概率获胜的战争中。
李念也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杨广虽不为将,其却为君,无谋无能,祸害更甚。此次伐高句丽之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