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以太宗之事劝谏始皇
第201章 以太宗之事劝谏始皇 (第2/3页)
”
“因为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太宗并不想子孙后代和他一样,李泰知道太宗的这种心理,在某次讨太宗欢心时,对太宗道:‘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蒙恬忍不住笑道:“还以为这李泰是个聪明人,未想也是个蠢货。太宗何等聪慧,此杀子传弟之言不仅不会让太宗赞赏,反而会更令太宗忌惮。一个连儿子都能随便言杀之人,对弟弟又能有多好?”
“昔日易牙烹子献于齐桓公,得齐桓公宠信,后等齐桓公重病时,易牙却与竖刁等作乱,使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对自己儿子都这般残酷之人,还能指望其能忠心?”
“以太宗之智,定然知晓易牙与齐桓公之事,李泰之言不可信也,若信之,在他百年后,李泰必会残害他的其他儿子,尤其是同为长孙皇后所出的李承乾与那晋王李治。”
听蒙恬这番分析,王贲道:“大唐太宗和那长孙皇后育有三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如今李承乾已被废,李泰也被太宗除名,最后继承大唐帝位者是最幼的嫡子——晋王李治?”
据李念之言,其他非长孙皇后所出的皇子没有机会继承帝位,那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已去其二,只剩下最后一个。
李念道:“正是李治!在李泰说出那番话后,太宗当时还挺感动,但褚遂良一言将太宗点醒,太宗清醒后道:‘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皆无恙也。’”
“因此,晋王李治在本来没多大机会成为大唐储君的情况下,硬是因为两位兄长瞎搞,登上了大唐太子之位,成为大唐下一任君王。”
“太宗在太子储君上出问题,也可看作是玄武门之变的延续。”
“他太想消除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可他太着急,不仅没消除影响,反让影响继续传了下去。”
如果帝位顺利传到李承乾手中,有机会消弭玄武门之变对大唐的影响,就像明成祖,他是藩王造反夺位,可他并未给后来的大明留下这个问题!
李念继续道:“太宗留下的另一问题是他对异族异邦过于宽厚,这不仅表现在他将异族异邦迁移到大唐境内,还表现在他让异族异邦学走了大唐先进的工艺。”
“这个问题并未在太宗当时发生,而发生于后世,影响也颇为深远,但宽待异族不仅太宗在做,之后的大唐帝王也有做,所以也不能全算为太宗的问题,毕竟他也料不到几十几百年后的事。”
听李念讲到这个问题,始皇帝等更加认真起来。
因为大秦也要面临异族异邦的问题,可借大唐的经验作为参考。
“内迁入大唐境内的异族,太宗和之后的大唐帝王未对其进行严格的同化政策,反而给予了其等不小的自主自治之权。这也导致他们根本没有化胡为唐、化胡为汉,依旧保持着胡人的本质!”
“而胡人的本性是什么?”
“豺狼之性、欺软怕硬、‘畏威而不怀德’,在大唐强盛、军力强大时,其等自然顺服乖巧,像一条忠实的狗一样对着大唐摇尾。可等大唐衰弱时,其等便会从狗化狼,反噬昔日主人。”
“他们不会念大唐曾经对他们的好,只会想疯狂撕扯吞咬大唐的血肉。这种危害还延续到了大唐后!”
大汉也受过这类操作的影响,东汉末年时,那些曾臣服东汉的异族见东汉衰弱,有的叛乱为祸一方,有的侵入东汉境内劫掠。
“所以对待异族异邦绝不可认为对他们施以仁德,便能得到他们忠心,必须要废除其等原本的根性,同化为与我等一般,要强硬地让他们移风易俗,说大秦之言、习大秦之字、用大秦之礼。”
“若有异族不愿做这些,那必是对大秦有异心,如有机会,必须狠狠出以重拳,将之扼杀于摇篮。”
不能在击败异族,让异族臣服后,便让他们想干啥就干啥,须得约束起来,实行同化政策,否则早晚会有背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