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武媚上位,李治功过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203章 武媚上位,李治功过 (第1/3页)

    “永徽六年,武媚成为皇后,将褚遂良赶出了大唐朝堂中央,到潭州任都督,又在显庆二年,将褚遂良调到更偏远的桂州任都督,唐时的桂州位于当今南越。”

    “显庆二年更晚些的时候,武则天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褚遂良与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谋反。于是,褚遂良再度遭贬,被贬到爱州任刺史,爱州是南越更南更偏之地。”

    “被贬到爱州后,褚遂良向李治上书陈情,言说自己曾为太宗效劳,支持李治继位,可这封奏疏仍无济于事,《新唐书》记载:‘帝昏懦,牵于武后,讫不省。’”

    “显庆三年,禇遂良在爱州离世,享年六十三岁。”

    听到那句对李治“昏懦”的评价,始皇道:“李治可不昏懦,只怕他比谁都要清楚,他本就要对付褚遂良这等老臣,又怎会让其上书成功,再返朝堂?”

    “武媚所为若不得李治暗许,又岂会得逞?”

    李念点头道:“当是如此,所以褚遂良上书陈情,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成功。以褚遂良之智,不会看不清此点,只是他已无其他办法,只得一试。”

    好不容易将这些碍手碍脚的老臣给踢了出去,他李治有病才会把他们又给召回来。

    “对长孙无忌,也是用相同之策,显庆四年,监察御史李巢被吿发与长孙无忌勾结,图谋造反,李治命中书令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而查出来的结果嘛,自然是长孙无忌想谋反。”

    “在得知长孙无忌谋反证据‘确凿’后,李治还曾哭泣道:‘我决不忍处分与罪,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之例宽慰李治,让李治当断则断,早作定夺。”

    “于是,李治连亲自和长孙无忌对质都未做,便下诏削去长孙无忌官职、封邑,流徙于黔州,并让沿途州府派兵送长孙无忌至流所。”

    蒙恬听到这番话,笑道:“这李治当真脸厚心黑,他哪是碍于舅甥之情不愿和长孙无忌对质,而是他心虚,心知肚明长孙无忌谋反究竟是怎一回事,担心与长孙无忌当堂对质会生波折,不如不对质,让其成为既定事实再说。”

    王翦也道:“这李治怎地毫不像其父太宗?心胸格局、智谋手段皆无太宗那般堂皇大气、令人心折!”

    不是说李治的手段不好,是在感觉上没太宗那么光明正大、豪爽大度,给人一种很厚黑、工于城府心计之感。

    太宗是堂堂正正压过去,与人正面直争,可李治做事像是突然背后抽冷子捅刀,栽赃诬陷。

    李念笑道:“应是太宗和李治的成长经历不同,造成了两人的性格有异,做事风格自然也不一样。”

    “同年七月,李治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诣黔州,鞫长孙无忌反状,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

    蒙恬又道:“此事背后定有李治支持,否则其等怎敢如此大胆,事发后不怕李治问罪?”

    李念接着道:“五年后,上元元年,李治为长孙无忌平反,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其曾孙长孙翼袭封赵国公,将长孙无忌归葬于昭陵。”

    冯去疾摇头道:“长孙无忌已死,其族已衰,其势已散,已于大局无碍,当然可为长孙无忌平反,且以此举还可向世人昭示他念舅甥之情!”

    都死五年了,就算长孙无忌生前影响力很大,也已经消散,再也威胁不到李治,此时给舅舅长孙无忌平反,还能让世人觉得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皇帝。

    但这也更说明李治这人厚黑,明明是他在背后想把长孙无忌弄死,却还要装作舅甥情深的样子。

    “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之臣被扫除后,李治的皇位权力彻底稳固,但他没料到的是:他用武媚铲除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也让武媚的势力在朝中迅速发展壮大。这也为后来埋下伏笔!”

    “其实,站在李治的角度,立武媚为后、用武媚对抗长孙无忌这些元老之臣,是一个很妙的选择。”

    “武媚虽本来出身不错,但武士彟已死去多年,武家又无其他成材之人,无法为武媚之助力,由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