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玄宗究竟干了什么?

    第208章 玄宗究竟干了什么? (第2/3页)

的发展过程,李隆基有才干有能为,对兄弟们也够意思,就算不如太宗,但必定也相差不远。

    尤其在兄弟这方面,李隆基胜太宗远矣,在其治下,大概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后宫也一片安宁。

    只是李隆基犯了帝王常见的错误,没能选好储君……

    但蒙恬说完便见李念又露出刚才那种古怪的神色,难道这李隆基的事有反转?

    可蒙恬一时间又想不出反转在何处。

    李隆基确实是对兄弟们很好,但对儿子们嘛,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寿王李琩表示那真是“父慈子啸”。

    而且,大唐也不是因为李隆基没选好储君由盛转衰,是他创建了大唐的巅峰盛世,也是在其手中将大唐带入衰败。

    李念回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事上:“在李宪辞让后,李隆基被册立为大唐太子。”

    见李念又不回答蒙恬关于李隆基的看法,始皇等人哪还不懂:这小子越有意不说,越说明这个李隆基包有大问题。

    莫非李隆基除了兄友弟恭这点,其他方面都比较离谱,李隆基其实颇为好色,对子女也非常凶狠,后宫也并非一片和谐?

    甚至连大唐,也不是因为其后的大唐之君而衰败,是就在他手中败坏。

    其是大唐巅峰盛世的缔造者,也是亲手开启了大唐的衰败?

    李念继续道:“在李隆基成为太子后,太平公主深刻认识到李隆基是她登基称帝的最大阻碍,可能比李旦这位在位帝王还大。李隆基同样也明白,他这个小姑才是他皇位的最大竞争对手。”

    就在此时,王贲提出了一个观点:“李宪辞让太子之位,是否也有此中原因,认为其无法与太平公主相争?”

    还真有这种可能,要是没有李隆基,李旦其他几个儿子未必能斗得过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虽只是李旦之妹,可李旦那时只有这么一个胞妹了,对其十分宠信。

    李念笑道:“或有可能,太平公主的确并非一般人能与之对抗。”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日深,太平公主数次想让李旦废李隆基太子之位,据史书记载,甚至在宫外拦下大唐重臣,暗示他们可以帮忙废李隆基。”

    “但经过武媚和韦后乱政后,大唐的大臣们哪不懂太平公主心思?这些大臣更倾向李隆基,有大臣更是直言质问太平公主。”

    这就是武媚和韦后把后面人的路给走窄了,都怕再出一个武媚、韦后。

    当然,太平公主和武媚、韦后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姓“李”,即使其登基即位,也依旧可说是李唐的江山。

    可众臣同样会思考在太平公主之后呢?

    太平公主会把江山继续传给李唐宗室,还是传给她自己的子女?

    继位的子女要不要改“李”姓,还是坚持用他们的父姓?

    若是后者,跟武媚所行、韦后欲行之事又有何区别?

    为了江山稳定,这大唐的神器还是由李唐男子执掌得好!

    从一开始,太平公主登基即位的可能性便已不高。

    可那个位置太诱人,而且她母后曾成功过,嫂子差“点”成功过,太平公主怎可能甘心放弃?

    “见自家妹妹和儿子的矛盾已到了他难以调和的地步,李旦做了个很有意思的决定。”

    始皇心中一动,猜到了是什么决定,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始皇道:“莫非李旦主动禅位给了李隆基?”

    其他人一听也反应过来,从李念话中,他们已大概看出李旦这人的性格,觉得是此人能做出的决定。

    这李旦虽看起来没啥大的才能,但能主动禅位这点,便已超过了太多人。

    李念笑道:“不错,李旦觉得调和不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索性来个眼不见为净,而且他可能还存着让李隆基登基即位,造成既定事实,能彻底断了太平公主念想,让两人不再继续斗下去的意图。”

    “说来,李旦之所以禅位,还有太平公主的功劳,她本来是想借‘天人感应’的谶纬之说在李旦面前打击李隆基。”

    说到这里,李念准备给后世的儒家也上点眼药,虽说现在的儒家不是后世儒家,但仍旧要保持警惕,防止大秦的儒家劣化。

    “‘天人感应’之说,陛下和诸公定是知晓,但此说在西汉时被儒家大儒董仲舒重新赋义阐述,与君王相联系,再之后更是被有心人作为打击君王或政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