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再讲玄宗(大唐历史)

    第234章 再讲玄宗(大唐历史) (第2/3页)

每思及这些,都难以止住,王某此番能得胜凯旋,也有此事之因,王某生怕不能归来,再也无法听到后来之事。公子今日能否一满王某之好奇?”

    这倒不是假话,王贲确实很好奇那大唐后续如何,只是没他说的那般夸张,因为想听后续,所以才努力领兵取胜。

    对王贲所要的这份“贺礼”,李念看向蒙恬,问道:“那蒙将军又想要何种贺礼?”

    蒙恬笑道:“正巧,蒙恬也想知晓那大唐与玄宗后来,何谓‘成也玄宗,败也玄宗’?那玄宗究竟干了何事,能让后世人认为其应当早死二十年?”

    李念道:“既然两位将军都想知道大唐后来之事,那今日便以此为贺礼恭贺两位将军凯旋!”

    虽已至深夜,但殿内众人精神依旧活跃,甚至因为听到李念要讲大唐后续的历史,变得更精神了。

    李念道:“玄宗之所以会被认为应当早死二十年,源于其在后来的昏庸之行,大唐的确是在其手中开启了最鼎盛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在其手中一路衰颓。”

    李念并未先讲玄宗的那些骚操作,而是讲玄宗的功绩:“玄宗在清除其姑太平公主后,皇位已固,然当时的大唐形势并没那么好:屡次兵变伤了大唐元气,吏治混乱腐败……”

    “玄宗接手的大唐比武媚称帝前的大唐要差,后人评价武媚‘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这评价其实也即意味着武媚这段时期,大唐或者说武周相对平庸普通,甚至还有所衰退。”

    “当然,玄宗接手时的大唐仍有元气,即使他不对大唐进行改变,只当一名守成之君,大唐一时半会儿也亡不了,只是会继续衰落。”

    “然而玄宗不是一名甘心守成的帝王,他有雄心壮志,且有配得上这份雄心壮志的才能。”

    玄宗虽然后面比较离谱,可人前期那是实打实的英主明君,能位列华夏历代帝王前十。

    “在开元之时,玄宗表现出了一位明君该有的能力,其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之人为大唐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名相便是出自这一时期。”

    “姚崇曾向玄宗提出了‘十事要说’,其中包括政先仁恕、不幸边功、宦官不与政、外戚不任台省、绝道佛二教营造等,玄宗皆一一应允,且基本按此建议执行。”

    很多时候,提出这些建议不难,但难在于将建议能真正给执行下去,这玄宗能执行下去,难怪大唐会在其手中恢复活力,发展到最鼎盛之时。

    “姚崇被罢相后,玄宗又先后任命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为相,这几位大唐宰相每一位皆能任事,使大唐元气恢复,甚至攀升到比之前更强,一扫吏治腐败、官吏冗多之风,复归清明。”

    “在玄宗之前,时人皆重在长安为官而看轻在外地做官,因而许多有才有志之士宁愿窝在长安当一小官,也不愿去长安之外。”

    王绾评价道:“这可非好事,长此以往,长安官吏会冗余,地方官吏却会稀缺,且长安官吏虽有才能,可不去地方磨砺,其处事之能、理政之才必会薄弱,而地方官吏皆为才能疏浅之辈,其等恐也难治理好地方。”

    长安把人才都给吸走,只剩一群才能平庸乃至不足之辈留在地方,这些人难以治理得好地方,而在长安的人才多,可官职少,难以得到磨砺,才能无法被有效发掘磨砺出来。

    结果便是,不论是地方,还是长安,都会出现问题,最终化为大唐的一个弊端。

    李念提及此使也是要借此与始皇和众臣言说,他点头道:“所以大秦不能让此事发生,《韩非子》中曾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才是正理,玄宗也是如此作为。”

    “在开元二年,玄宗特颁制令,从长安京官中选有才之士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中选拔有为者到长安为官。”

    “如此一来,既使地方与长安的人才流通,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