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大唐第一节度使

    第91章 大唐第一节度使 (第3/3页)

,随即正色道:

    “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

    “殿下既不封王,又非刺史,您该如何号令当地的其他官员呢?如何让当地百姓臣服于您呢?”

    资深二五仔侯君集表示同意:

    “房阁老所言甚是。就算韦待价是您现在的心腹,人总是会变的。

    “如果在职位上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光凭幕僚之情,恐怕很难让一个有才之人,永远为您这么服务下去。”

    李明认真听取两位过来人给自己的忠告,思索片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王也好、刺史也罢,终究是地方上的官员,终究是要到地方就藩就职的。

    “如果一个封王的庶皇子一直赖在京城不走,就容易招致诟病,比如齐王李祐。

    “至于长时间逗留在京城和封地以外的地方,比如河北山东之地,更是不被允许的。

    “这既让我疏离了京城朝政和各地百姓,又不能刷皇恩……那个,聆听父皇教诲。

    “被限制行动范围的坏处多多,必须极力避免。”

    就像异地恋容易坏结局,人的感情是会随着距离拉长而变淡的。

    父子感情同样如此。

    远离京城的副作用,从连拍马屁都赶不上热乎的纪王李慎身上就能体现出来了。

    而且李明的处境比李慎还要不利。

    因为有太多眼睛盯着他,有太多人想要对付他了。

    李明几乎可以笃定,他如果长时间离京,一定会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说他坏话。

    积毁销骨,就算是圣人也抵挡不住每天的耳旁风。

    而一旦他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被离间了。

    那李明的麻烦就大了。

    汉武帝迷信巫蛊、误杀太子刘据,就是这样的悲剧。

    所以,李明一定要掌握自己的行动自由,保证自己有权力随时回京面圣。

    一旦产生误会,能与皇帝老父当面澄清。

    “那依殿下的意思……”

    房玄龄能明白李明的苦恼,估摸着这不走寻常路的小家伙大概又有什么坏主意了,轻轻抚摸着山羊须,

    李明缓缓地说:

    “我不图虚名,只要实际利益。

    “我既要有实权亲王的军政大权,又要行动自由。

    “既可以留在京中,陪侍父皇、关注朝堂局势,又可以辗转各地。”

    既要又要,非常符合李明殿下的貔貅性格。

    房玄龄和侯君集互视一眼,一齐问道:

    “那殿下想获封什么呢?”

    李明微微一笑:

    “我有一个主意……”

    …………

    次日,立政殿。

    大朝会之前,李世民特意先把李明叫到书房,两人面对面地聊。

    “我想封你为宋王,主管徐州、扬州两地军事。你觉得如何?”

    李世民露出慷慨的笑容,期待着李明惊喜的表情。

    徐州、扬州都是军政重地,若非心腹,岂能随便与人?

    李世民都觉得自己都有点太宠这个小儿子了。

    对此,李明只能长揖拜谢:

    “父皇,我能辞职吗?‘宋王’一听就很怂。”

    李世民的血压一下子就飙高了。

    有什么比精心为儿子准备了一份大礼、儿子却转身扔进垃圾桶,更扫兴的事呢?

    “你又不想当王?”

    李世民气得快把八字胡揪下来了,声音颤抖:

    “曹王嫌小,鲁王嫌不吉利,这回又嫌宋王太怂。

    “你手下的幕僚有曹王长史、曹王典签、鲁王傅、宋王司马,都特么快凑齐东周列国了。

    “那你说说你想当什么?难道要当周天子?”

    李明微微一笑。

    …………

    昨夜,侯府中的二位权臣疑惑地问李明:

    “殿下,您到底想当什么?您想让陛下怎么分封您呢?”

    李明微微一笑,拿起一支笔,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有一个主意……

    “节制兵马谓之‘节’,度支财政谓之‘度’,代天子行使意志谓之‘使’。

    “不如让父皇封我为……”

    他在辽东的地形图旁,刷刷写上几个大字。

    房玄龄和侯君集不约而同地凑近上去。

    …………

    “父皇。”

    立政殿书房之中。

    李明端正地跪在李世民面前,双手作揖,掷地有声:

    “儿臣恳请陛下赐封儿臣为——

    “辽东,节度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