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钓鱼执法

最新网址:m.yeudusk.com
    第113章 钓鱼执法 (第1/3页)

    平州。

    位于如今的冀东,相当于唐山和秦皇岛的部分地界。

    是通往辽东和整个东北的门户。

    平州下辖两个县,一是治所所在的卢龙县,二是临渝县。

    根据房玄龄提供的贞观十三年户籍数据,平州全州共有户三千一百一十三,人口二万五千零八十六。

    嗯,差不多一个小区的人口,像摊胡椒面一样洒在两座城市里。

    “才这么点人,你说我是不信呢,还是不信呢?”

    李明坐在车里,手搭着脑袋,望向卢龙县城的大街。

    目之所及,和刻板印象不能说完全相反吧,也能算是不在一个图层了——

    虽然远比不上长安那般繁华,但是卢龙县中,客栈、酒肆、铁匠铺、磨坊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

    甚至还仿造长安的东西市,设有专门的集市。

    至于路上行人,虽然称不上摩肩接踵吧。

    但也绝不至于人烟稀少。

    光一个卢龙县的县城,怎么看都不止两万多人的样子,这么点人口体量根本供养不起如此琳琅满目的基础配套。

    更不用说,古代的城市化率极低,县城的住民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人口的大头还在县城下辖的乡里阡陌之间。

    更更不用说,卢龙县之外,还有一个临渝县呢。

    房玄龄是不是小数点点错了,少写了一个“百”?

    “确实得亲自来一趟,这倒是一个意外之喜,人口多点好啊。”

    而除了人口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意外之喜。

    那就是气候。

    亲身踏在平州的土地上,他才真正感受到。

    和民间的刻板印象不同,辽东的秋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寒冷啊!

    想来也是。

    唐朝正处于间冰期,连地处秦岭淮河以北的长安,都温暖湿润,并没有让李明感到不适。

    至于后来经济发达的江南和岭南,此时更是热得让人融化,充满热带风情。

    唐初的经济仍然北重南轻,气候也是占有一定的原因的——

    毕竟冷了可以穿衣生火,热了可不能扒皮啊。

    甚至于,连原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青藏高原,都孕育出了能严重威胁中原的农耕文明。

    比如打得没出息的大唐后生仔们连续换家的某吐蕃。

    在这种千年难遇的气候条件下,没道理东北发展不起来。

    这也是当时李明别出心裁,选定东北为基本盘的原因之一。

    唐朝初期,也许是千年之内,中原奔向东北最后的时间窗口了。

    如果错过这一趟。

    下一趟就得等一千年以后,东北老铁入关,东北自己向中原奔过来了。

    而平州街景的现实,也似乎印证了李明的想法。

    治所卢龙县,人来人往,人丁还是比较兴旺的。

    加上汉人胡人杂居,又是东北门户,商贸也比较繁荣。

    而皇帝陛下答应李明、为辽东输送的人才和物资,在李明正式就任以前,还没有发放一个字儿呢。

    也就是说,平州是完全依赖自己的自然禀赋,就发展到了这个程度。

    客观来说,平州人民衣着简朴,面有菜色,显然生活清贫。

    但人口是实打实摆在面前的。

    辽东完全具有富庶起来的潜力。

    然而,这就让一个问题显得尤为诡异了起来。

    “平州只有三千多户、两万五千多人?这到底谁统计的?房玄龄一个一个数的?”

    李明的手拍着《贞观十三年平州户籍人口》,好像在打房遗则的屁股。

    老子可是连阿爷打了几只松鼠鸟雀都记得清清楚楚,你们这帮庸臣连大活人都数不清楚吗?

    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疯狂地指指点点。

    “这个,那个……”

    这问题对房遗则来说太超前了。

    韦待价为小房开脱道:

    “殿下,边疆之城,户籍有所少记实属难免。”

    “可这少记的也太多了吧!”李明感到极度不解。

    他是在基层机关组织过几次活动的,所以对人数有个基本的概念。

    用眼睛大致一估,平州的实际人口与户籍数据之间,差着数量级呢。

    这绝对不是用“误差”能解释的。

    侯君集对此见怪不怪了:

    “这事怪不得房相。

    “因为百姓之家,人口越多、交税就越多。

    “所以在越边远的地区,朝廷掌控力越弱,上报的户籍人口就越少,为的就是少交税。”

    还得是吏部尚书,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了。

    唐朝的税收体系是“租庸调”,本质上是人口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eudu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