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钓鱼执法

    第113章 钓鱼执法 (第2/3页)

    每个男丁每年缴纳田租粟米两石,谓之“租”;服劳役二十日,谓之“庸”;绵麻绢布若干,谓之“调”。

    一切以男丁为核心,妇孺老人和失地农民,谓之“不课户”,不用交税。

    所以,站在老百姓立场上,就有很强烈的、瞒报人口的冲动——

    人之常情,谁喜欢多交税啊?

    不仅是唐朝,在以人丁税为主力税种的古代,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因此,在朝廷掌控力强的时代和地区,人口数量还能大致相符。

    然而一旦时代动乱,或者在王朝统治的边远地区,朝廷掌控力一弱。

    这户籍人口数字,就开始玄幻起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到王朝末年,人口数量就突然雪崩。

    并不是打仗真有那么惨烈,而是因为户籍混乱,大批人户瞒报逃税。

    而当治世开始,正式户籍人口也始终超不过汉朝巅峰的六千万人。

    一个封建王朝的控制极限,差不多就是这点范围了。

    所以,到了东北老铁康雍乾的时代,一个“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一个“摊丁入亩”,实质取消人口税后。

    直接把全国人口“爆”到了三万万。

    并不是带清解锁了什么农业黑科技。

    实际种过就知道,番薯玉米之类的南蛮作物,并不像网上吹的那样,吹口气就能养活几倍人口了。

    后世统治者掌握的,其实是数字魔法。

    统计学,很奇妙吧。

    “阿翁也说过,人口户籍不宜统计得太细。”长孙延一本正经地说道:

    “真正的明君,是不会与百姓锱铢必较的。”

    李明瞥了他一眼:

    “那欠我的这块租庸调,你阿翁给补吗?”

    “呃……”长孙延一时语塞。

    啧……

    李明意识到了平州真正的问题所在。

    不在外敌。

    而在内部,在官场。

    户籍人口与实际的出入这么大,他这外地人一眼就能看出的猫腻,当地基层官员会不知道?

    可怎么就敢把这么离谱的数字端上来了?

    见微知著,这就让李明不得不怀疑平州上报的一切信息了。

    包括这一个月以来,他们潜心研究的这一堆基础资料。

    包括这份把他从长安大老远摇到平州的所谓“边疆急报”——

    这一路看来,粮荒姑且不论,平州并没有十分严重的外患,民间生活波澜不惊。

    但官场的内忧,李明已经见识一二了。

    “君集,你看出问题了吗?”

    他手托着脑袋,眯着眼睛看向自己的司马。

    吏部尚书自然明白少主的意思,点头道:

    “平州刺史刘歆,同时也兼任着卢龙县令,历年考核仅位列丁等中。

    “尤其是这次改羁縻为直属,胡人占多的营州,户口数竟远超汉地平州。

    “这十分不合理,所以陛下遣我来彻查平州的官场。”

    彻查平州官场,这就是侯君集得以陪同李明前往辽东的表面理由。

    对皇帝陛下来说,人可以放,但流程必须走,否则真的搞国中之国、府中开府的那一套,皇权还要不要面子了?

    而李明也听出了言外之意——

    在发觉刘歆老弟和他的班底委实扶不上墙后,李世民大概是准备做个顺水人情,把平州的人事大权交给李明了。

    因为负责考核官员的侯君集,就是他李明的人。

    把侯君集派过来,不就是摆明了让李明随便整顿当地官场吗?

    刘歆是肯定要拿掉,换韦待价的。

    至于其他人,那就是看谁不爽就直接考核不合格,卷铺盖滚蛋!

    是的,大唐公务员也要参与年度考核的。

    这点倒是和现代颇有相通之处。

    甚至考核的内容也大同小异,虽然带唐没有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但也考核人口税收这种可量化的指标。

    而野心勃勃的武将侯君集,他的主业其实是做Excel,考核天下百官。

    可以说,贞观朝的官僚们,其治国的思想理念非常务实先进。

    只是辽东这边,确实已经达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极限。

    不免吏治废弛,掺入了混子……

    没事!

    就由我辽东节度使出场,将此地重新纳入咱老李家的控制之下!

    “嗐,咱阿爷真是傲娇,送份大礼还扭扭捏捏的。”李明笑逐颜开。

    在被高句丽虚晃一枪闪了老腰,发现是虚惊一场后。

    他找到了此次平州行的真正目标——

    搜集刺史刘歆党羽不作为、乱作为的证据,统统弹劾,塞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