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老房:这个家没我得散

    第130章 老房:这个家没我得散 (第2/3页)

”李世民摆了摆手。

    您搁这谦虚个什么劲儿……魏征一愣,捋了捋思路,问道:

    “陛下,这伙贼匪没有让您想起一位故人吗?”

    “谁?”

    “河北窦建德。”

    窦建德,是隋末大乱斗时,给李唐造成过大麻烦的农民起义领袖。

    夏王窦建德平民出身,割据河北时同样也治理宽仁,深受百姓爱戴。

    时至今日,窦建德的余波仍未平息,河北乡间仍然祭祀供奉着夏王庙,俨然成了河北反唐的精神旗帜。

    “如若只是群偷鸡摸狗、打家劫舍的山匪,那自然不足多虑。

    “但若是建立政权、安抚民众的山匪,那他们就不是山匪——”

    魏征的声音,沉重地扣在在场所有人的心里:

    “而是叛军。”

    群臣面色一肃,呼吸陡然粗重了起来。

    “平州叛军势头凶猛,治理有方略,其志必不在抢一点财物,或占据一两个山头——”

    老臣魏征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两仪殿。

    “而是,割据一方,霸占辽东,或者。

    “志在天下。”

    李世民的喉咙不自觉地咕噜了一下。

    魏征所说的道理,他内心又何尝不知?

    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

    然而,倘若事实确实如此,把头埋在沙子里有用吗?

    李世民纠结极了。

    骄傲?愤怒?失望?空虚?

    头又疼了起来……

    “尔等别因为辽东地远,或自己的儿孙不在叛军之中,就觉得自己能隔岸观火,置身事外。”

    魏征对着朝堂里的同僚,毫不客气、但又无可辩驳地说着:

    “尔等别忘了,赤巾军分给农民耕种的土地,是从何而来的。”

    群臣为之一静。

    土地,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短短两个月也不可能在山里开垦出多少荒地。

    只会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

    大唐群臣,同时也是大唐的大地主。

    如果说按田产收税是割肉。

    那打土豪分田地,无疑就是戳肺管子了。

    他们的立场立刻无比坚定地站在了平叛那一边。

    就在群臣同仇敌忾时,房玄龄冷静地上奏:

    “魏堂老认为辽东山匪类似窦建德,不是正好说明,应该对他们以招抚威慑为主,而非武力攻伐吗?”

    群臣一怔,旋即搞懂了房仆射的逻辑。

    因为窦建德兵败身死后,他原本所占的河北立刻闹了起来,又给李唐平添了许多麻烦。

    可以说,河北对关中的不满,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源于对窦建德的强力镇压。

    魏征眼角一皱。

    他只是拿窦建德举个例子,被房玄龄揪住鞭子强词夺理了一番。

    “时移世易,岂能如此刻舟求剑。”他当即反驳:

    “房堂老如此曲解我的意思,是否是因为你的儿子也混迹叛军之中,私心盖过公德,让你无法完全站在大唐的立场思考?”

    面对皇帝都火力全开,面对不同党派的宰相,魏征更没有必要留面子,直白地戳着房玄龄的要害。

    然而房玄龄毫无反应,甚至有点想笑。

    就在魏征纳闷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严词反驳了他。

    “玄成公。”长孙无忌脸色铁青:

    “你几次三番地与陛下唱反调,似乎纯粹是为了进谏而进谏。

    “难道你建言献策不是为了江山社稷,只是为了博取一个朱云折槛、敢于进谏的名声吗?”

    到底是老上司,直接打在了魏征的七寸上。

    做刚正铮臣、骗昏君庭仗,素来是文官青史留名的办法。

    要说魏征对此真的毫无想法,那是不客观的。

    而在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两根朝廷支柱同时表态以后,原本铁板一块的群臣们也开始松动了,开始批评魏征捕风捉影。

    而魏征不再反驳,只是保持着挺着背、低着头的姿势。

    李世民暗自松了口气,摆了摆手:

    “对错勿论,魏玄成一心为公,诸君不可对他无礼。”

    皇帝亲自做和事佬,这个议题就算这么过去了。

    然后大家又愉快地弹劾起了赖在平州不走的侯君集和韦待价。

    …………

    “空土,且慢行。”朝会结束,房玄龄笑呵呵地向长孙无忌拱手道别。

    空土是民间对“大司空”这个官职的别称,然而出自同朝宰相之口,莫名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

    长孙无忌头爆青筋,气哼哼地假装没看见。

    房玄龄脚步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