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我那诡计多端的父皇

    第155章 我那诡计多端的父皇 (第3/3页)

  “魏王,李泰?他是搞得朝堂乌烟瘴气的那个人?”

    “从结果来看,他应该是最有动机的那个。”

    李明在跷跷板的中间,重重地写上了李泰的名字。

    这位胖胖的、必须以轿子代步的皇兄,与李明同样交集不深。

    仅有的几次交流中,李明就能明显感到,李泰一直把自己视为棒槌:

    没事了就用李明敲打一下太子,为他争取夺嫡的筹码。

    只是李明一直没有接招,当他不存在,让他渐渐淡出了自己的视线。

    “所以这次他索性自己上手,利用我在辽东的遭遇大做文章,明着攻击我,实则在攻击太子。

    “甚至这次还一石二鸟,顺便除掉了魏征这个铁杆太子党……

    “真的是这样么?”

    李明不是很拿得准。

    李泰在朝廷同样深耕多年,因为受到的皇恩浩大,屡次逾矩,所以朝中也有一批投机客转投他门下。

    若是李泰最终扳倒了李承乾,成为太子登临大宝。

    那这些投机客也原地飞升,成为从龙之臣了。

    李泰是有这个能力,在朝廷掀起这场风波的。

    “岑文本和刘洎,房玄龄说,此二人在朝堂上跳得最欢?”李明问询地看着侯君集。

    侯君集介绍道:

    “那二人是朝中清流派的代表,在皇子中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不过他们都是魏王文学馆的博士。”

    李泰是得了皇帝的许可,在长安开设文学馆、广纳贤士的。

    不过参加文学馆,并不一定代表着两人都是铁杆魏王党。

    因为文学馆的博士太多了,组织十分松散。

    魏王慷慨解囊,只要肯来挂个名,都能领到一份讲课津贴。

    所以天下名士趋之若鹜,倒并不一定在政治光谱上偏向李泰。

    “他们两人最后怎么了?”李明问。

    侯君集耸耸肩膀:

    “没怎么,连一个月俸禄都没有被罚。

    “倒是张亮有了变动,到河北道担任巡察使了。”

    虽然不知工部尚书被贬的具体原因,但大家猜都能猜出来——

    张亮是陛下的密探头子,情报有误,他自然得背锅。

    只不过,这口锅轻得出乎意料。

    “河北道包括了辽东。

    “用张亮盯着我……呵,倒也是物尽其用。”

    李明没有笑意地一呵。

    张亮显然与李明一派不对付。

    之前就举报侯君集谋反,两人有了嫌隙。

    现在,他又造谣李明不成,因此被贬到了地方。

    对李明派系的不满肯定变本加厉。

    问题来了,一方面,李世民对辽东慷慨解囊,要什么给什么,提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好像完全放开了。

    而另一方面,却启用与李明有隙的前密探头子,让他盯着这边。

    加上一堆朝廷虫豸依旧任用……

    绕了一大圈,问题又绕回来了。

    李世民究竟想干什么?

    怎么总感觉……

    “父皇好像一边在扶持着我,一边又在庇护着我的对手?

    “这是某种政治的平衡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还是……

    “难道……他想打擂台?”

    李明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侯君集看了小主君一眼,说出了房玄龄不知道、只有他这个吏部尚书才知道的密报:

    “听说,李世绩等一票文臣武将,即将进入晋王府任职,辅佐晋王李治了。”

    李明眼皮剧烈地跳动。

    完了,李世民还真想打擂台!

    怎么,难道皇帝老子改变主意了,决定让皇子们竞争上岗了?

    还是说,仍旧是老一套,用他和李治这样的磨刀石,来磨炼真命太子的能力?

    想不通,想不通。

    帝王心术,让人捉摸不透啊……

    李明百思不得其解,目光又不自觉地飘向了窗外。

    他们已经进入了幽州地界。

    虽然与平州相邻,但气氛截然不同。

    岔路口上,民夫们赶着成队的驴车,慢条斯理地运送着货物,与他们相对而行。

    他们虽然比辽东人更为壮硕一些,衣裳也更整洁厚实。

    但他们目光无神,脚步也懒懒散散的,里里外外透着一股松弛感。

    其实大唐别处也差不多。

    农业社会并不是时刻都紧绷的,在农闲时分,并没有那么忙。

    只有辽东这地方,被李明打了一管鸡血以后,从上到下都紧绷了一根弦,开始疯狂地卷了起来。

    “他们在……运送生铁?”李明嘀咕着。

    这群人显然不是在将这些战略物资输往辽东。

    因为辽东现在正在快速攀产能,到处是矿井,铁价暴跌,已经不需要再从内地输入生铁了。

    而且辽东在东北,而这支运输队在岔路口拐了个弯,继续向西北前进。

    那是长城外,大漠的方向。

    “也许朝廷或幽州有什么安排吧。”

    侯君集没话找话,嘀咕了一句正确的废话。

    两人只是匆匆瞥了一眼,便将这个细节抛诸脑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