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李二:我的好大儿哇!

    第171章 李二:我的好大儿哇! (第2/3页)

各方利益集团的态度固然值得综合考虑,但陛下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陛下对某位皇子突然的关怀,是非常值得大臣们揣摩玩味的。

    可能在一个不经意中,陛下就会透露出对某位储君人选的倾向性。

    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臣子们的态度和站位。

    毕竟,除了十四党这类脑子一根筋的死忠之外,其他大臣都会本着树挪死人挪活的态度,谁赢他们帮谁。

    否则万一哪天一觉醒来,屁股还没来得及摆正,那可就连吃屎也赶不上热乎了。

    而当大部分骑墙派都押注到了某一位皇子身上、皇帝与朝臣们关于那位皇子形成了默契以后。

    就意味着,新一任储君实质上已经诞生了。

    接下来,就是顺水推舟地官宣一下,走个流程的事情罢了。

    而现在,晋王李治隐隐就有了这个趋势。

    至少是个开头。

    因为知情者都知道,让陛下挂念的晋王的病,要说轻微吧,其实一点也不严重。

    就是李治同志的老怪癖犯了,半夜坐车出宫去看看凌晨四点的长安城时。

    吹了风,着了凉。

    而着凉这种小恙,对被李明两次冥土追魂刺激到、疯狂磨砺医术的尚药局来说,甚至都已经不算病了。

    多喝热水,吃点药,熬几天就好了。

    因此,大臣们觉得自己发现了华点——

    陛下对晋王殿下的突然关心,有猫腻。

    太子殿下常年服药,魏王殿下身体也不好。

    然而何曾见过陛下为那二位殿下忧愁至此,甚至在朝会上唉声叹气?

    储君,只有下一任储君,才会如此牵动陛下的心啊!

    再进一步思考,陛下素来演技精湛(划掉)精通帝王心术。

    不会无意识地暴露自己的情感。

    他的一颦一笑,都是有深意的。

    因此,这份对于晋王殿下的、不寻常的关心,莫非意味着……

    陛下难道在试探几位心腹大臣对晋王继位的态度?

    大家在心底里拼命打着肚皮官司。

    而作为晋王府新任长史,长孙无忌不失时机地上奏:

    “陛下爱子心切,操劳得身体憔悴,令臣痛心。

    “不若,去探望探望晋王殿下?”

    晋王就住在立政殿,要看病随时都能看。

    但李世民还是很有格局地回答:

    “如今多事之秋,国事繁忙,怎能为了一己私事而荒废了天下事呢?”

    君臣一唱一和,一位有情有义、又心系天下的天子形象跃然纸上。

    起居郎褚遂良立刻提笔,将这感人的一幕记录到了《起居注》中。

    李世民留下传世英明,长孙无忌巩固了晋王的地位,群臣得到了争储的风向标。

    三赢!

    这段小插曲就像中途休息,很快便翻篇了,小朝会又恢复到正常奏对。

    国家大了,不是这里洪水,就是那里干旱,没个消停。

    “今年春耕以来,大江(长江)流域的降雨明显多于往年,秧苗多有烂死。

    “这个秋季恐怕将有歉收,望陛下提前做好准备,疏通漕运、建设义仓,届时以赈济饥民。”

    房玄龄上奏道。

    李世民脸色一黯:

    “今年秋亦是对薛延陀用兵的时刻。到时候南北都有运粮运物的需求,漕运会很紧张。

    “这水利和漕运……”

    说到这,李世民就一阵头痛。

    这两件大事,都在工部的权责之内。

    那个蠢呼呼的薛姓工部尚书,能不能办好啊……

    就在这时,宦官匆忙上殿,在陛下耳边低语几句。

    李世民皱眉听着,忽然虎躯一震。

    宦官传完话后,很快就退下了。

    但李世民似乎仍然沉浸在震惊之中,圆睁着眼睛,茫然地看向前方。

    “臣以为,应在杭州与幽州之间再新建运河。”

    “远水解不了近渴,应疏通邗沟,疏浚泾水渭水。”

    “应开发荆襄之地的荒地……”

    大臣们照常你来我往地建言献策。

    可这些话进了李世民的左耳,又从右耳原封不动地漏出。

    自从听了宦官汇报的消息,他整个人都魂不守舍,这龙榻上好像长了钉子,让他坐立不安。

    刷!

    就在诸位心腹大臣争辩的半途,李世民忽然站了起来。

    两仪殿为之一静。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吭声。

    虽然这次是小范围朝会,但也是朝会。

    与立政殿书房里的密会不同,是有一定的礼仪要求的。

    开会途中,突然毫无征兆地起立,无疑是属于失仪。

    上朝这么多年以来,陛下如此失态,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即使在五年前,文德皇后猝然薨逝时。

    陛下也只是瘫在龙榻上痛哭失声“而已”。

    虽然也许当时是悲伤得站不起来,但根据唐礼,哭可以,不发言随便站起来属于失仪。

    臣子如果殿前失仪,是会被弹劾降薪扣工资的。

    当然了,殿中侍御史不可能像对付臣子那样,为此责罚皇帝。

    但起居郎肯定会把这事儿记到《起居注》里。

    失礼失态还是小事。

    随意中断探讨赈灾、作战等军国大事的朝会,记在史书上是很难看的。

    皇帝都是关心身后名的,尤其是当今圣上这样,得位多少有些“波折”的皇帝。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居然让陛下如此反常,甚至不顾史书的评价呢?

    两仪殿里的诸君屏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