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我有一个点子,杀武则天的点子
第175章 我有一个点子,杀武则天的点子 (第2/3页)
加剧南方的灾害,要不要从辽东人才库给他调拨几个帮手。
现在才发现,是自己想多了。
“打仗是指挥很多人干一件事,打灰也是指挥很多人干一件事。
“打仗要统一行动、各有分工,打灰也一样。
“打仗粮饷后勤是第一位的,打灰工钱物料也是第一位的。
“原来打仗就是打灰,打灰就是打仗啊!”
薛万彻突然开悟了,好像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兴奋地总结着自己当工部尚书的心得,把李明说得一愣一愣的。
犹记得在二十一世纪,好像也有一位姓邵的胶合板师傅,从打灰跨界到了打仗。
合计着这两个领域还真是想通的?
“也是多亏贤侄成全,给了我一个英雄救美的机会!”薛万彻一边给自己超级加辈,一边得意洋洋地用着好像哪里不对的成语。
“陛下赏赐我、封我为郡公后,我媳妇儿丹阳公主终于不再嫌我蠢了,愿意和我睡一间屋一张床了!
“等来年,姑父我就给贤侄你生几个小表弟……”
“打住打住!”李明结束了对方的危险发言。
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小姑丹阳公主在家里做了什么,但好像因此薛万彻对自己的好感度都高得快爆表了。
告别工部,已是傍晚。
“我还是多虑了……”李明自嘲地感叹。
朝堂这边,简直是太没有问题了。
房玄龄等一众老油条,真不是盖的。
帮手给力,皇恩到位,小魅魔属性,加上刺客无意中送的人血馒头助攻。
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之下,李明一党在朝中的势力迅速壮大。
俨然有了与太子和魏王分庭抗礼之势。
至于辽东,一如既往地太没有问题了。
农业、手工业和采矿冶炼业按既定方针蓬勃发展,向高句丽和内地州县输出的铁器屡创新高。
现在已经不需要报社的洗脑……呃,宣传,高句丽和内地的人口也在主动向辽东流入。
而且根据最新收到的户籍月报,流入的戏子、乐人等服务业从业人员陡增。
这说明什么?
说明咱辽东人有钱有闲啦,开始追求精神文明建设啦。
以后咱辽东爷也是爷,也能提笼遛鸟看戏啦。
而在收到委员长的最高指示后,辽东的各大公营商社立刻调整经营策略,承担起了和平演变高句丽的“社会责任”。
在刚回平州的尉迟循毓的协助下,他们有的放矢地“大撒币”,有意激化着高句丽中央与地方、地主与工农的矛盾。
一切都稳中向好。
除了一个问题。
“内鬼。”
这个向九成宫幕后黑手出卖自己信息、导致自己和孙思邈差点先后遭到暗杀的内鬼。
让李明如芒刺在背。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身边的内鬼,甚至比外部的敌人更可恶。
而一直与他和杨氏不对付的、尖酸刻薄的王姨娘,有着最高的嫌疑。
嫌疑只是嫌疑,不能定罪。
但李明有的是办法让她定罪。
他踩着夕阳,回到了立德殿。
“明儿今天回来这么早?”
杨氏正在门口淘米,其他女眷也在帮忙摘菜擦桌,大家一起做着家务。
唯独王姨娘不在。
“嗯呐,今天没什么事。”李明像往常一样,随随便便地钻进了立德殿。
王姨娘正坐在窗边,对镜贴花黄,对刚回家的小主人爱答不理。
寡妇欧巴桑,您都一把年纪了……李明忍着一身的鸡皮疙瘩,声音不大不小地对殿外的家人们说了一声:
“我明天一早要出趟城,去西门外的永安桥上见见孙神医。”
永安桥说是桥,不过是几根绳子和木板搭的临时通道,就横在景观人工河永安渠上。
一听见孙神医的名字,王姨娘的手停顿了一下,继续若无其事地化着妆。
李明余光斜了她一眼,继续以刚才那样不大不小的声音,对门外说道:
“孙思邈会龟息之术,前几天急病假死以后,又活了过来。
“不愧是神医啊,我真想见他一面呢~”
他保持着适中的音量,让自己的话只能被屋里的王姨娘听见。
过了一会儿,杨氏端着淘好的米进来了,顺口问了一句:
“明儿你刚才在和我说话?”
“没什么事,我就出趟城。”李明这回含糊其辞地说着,余光瞥向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