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福祸两相依

    第六十七章 福祸两相依 (第2/3页)

的口风不一致,所以不敢冒然表态?”

    江连横点了点头。

    以往,奉天也曾强压过不少抗议活动,但那时公署内部没有这么多分歧,唯独这次的情况极其复杂。

    比方说,沪案爆发以后,张大帅便电令北洋京师,要求段氏严厉处置沪案,削减英美租界特权,并筹款两万元告慰死难劳工。

    于此同时,他却又强令禁止商民的“越轨”行径。

    少帅的举措更是自相矛盾。

    一方面,他以个人名义向劳工捐款两千元,同时带兵进驻沪上,保护受到租界通缉的劳工,与英美抗议。

    另一方面,他又命令沪上戒严,大肆搜捕抗议首领。

    落到奉天省府,王铁龛既不想伤害学生,同时又在搜捕学生,其间也默许了南铁守备队的种种暴行。

    政令相悖,互相冲突。

    沪上惨案,早已波及全国,面对纷繁复杂的时局,江连横的确有点拿不定主意了。

    孙易新看得明白,直截了当地说:“江老板,沪案事关民族大义,这种绝对正确的事,您不抓紧声援,还等什么呢?”

    “我倒想声援,可是您看,城里的戒严令还没撤呢,我担心冒然出头,容易树大招风啊!”

    “不不不,您就该树大招风,招的风越大,您才越安全呢!”

    江连横皱了皱眉,问:“这话怎么讲?”

    孙易新微微笑道:“江老板,我说话直,您别见怪。您看您是这么大的产业,又有那么多的门徒会众,官面上还有数不尽的人脉交情,钱、人、势,按说您都占全了,可您还少了一样东西。”

    “权?”

    “不,是声望!”

    “我没有声望?”

    “您有的是名气,但没有声望。”

    江连横若有所悟,江家的确不缺名气,但大多是线上的威名,而不是民间的声望。

    奉天的商民都畏惧他,但并不敬重他。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些空子,把江连横看作是大善人,当他是为劳工发声的帮会龙头。

    但空子的口碑份量太轻,没有人会把村头二傻子说的话当回事儿。

    真正的声望,在很多时候,是可以拿来当免死金牌用的,这并非言过其实。

    孙易新解释道:“江老板,沪案早就是各路枭雄赚取声望的噱头了,您看看那些军阀,谁不在口头上声援劳工?不就是怕被骂成是卖国贼么!青帮下场声援,也是为了赚声望,他们要是真恨洋人,怎么还待在租界呢?”

    江连横点了点头,并不吭声。

    孙易新接着说:“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有史以来,江湖庙堂,向来是泾渭分明,也就只有当今天下,二者才得以交融。在这时候表态,您就从‘帮会老头子’,摇身一变,那就成‘爱国企业家’了呀!”

    “话虽如此,但您也知道我是干啥的,公署想要平息骚乱,官差不便出手,肯定要把这些脏事儿派下去。”

    “江老板,明哲才能保身,有些差事,该推就得推出去,否则日后就会给人留下个声讨的把柄。”

    “您说这些,我倒是也想过。”

    “是啊,不然您也不会来找我了。”

    孙易新说:“您刚才提到权,权当然重要,可权力再大,没有声望托着,那也是空中楼阁。满清皇帝的权力够大了吧,不也是说倒就倒了么。大总统当年为什么没把孙博士扣下,说到底,就是忌惮他的声望啊!”

    “有点道理。”江连横不得不承认。

    “所以说,我建议您尽早表态声援,等这阵风波过去了,那还怎么赚声望呢?而且,省府已经同意民间筹款支援沪上,您又不是带头聚众,也没有违抗公署政令,除非是大帅叫你去办,别人的吩咐,还是趁早推了吧!”

    孙易新的建议很明确。

    以江家如今的财势而言,换谁来当家,都会考虑转变身份。

    至于如何转变,南国会党早已摸清了路数。

    凭帮会起家,积攒钱财,结交权贵,扩充势力,提高声望,由商入政,这是明明白白的成功经验。

    不走,难道要一辈子在线上晃荡么?

    老死江湖,江连横甘愿认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