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要不哈工大把整个计研所都并入算了
320 要不哈工大把整个计研所都并入算了 (第2/3页)
所以非得挖计研所这些大牛,就因为他清楚方舟一号是成功的,但是最终却败在了市场上:生态系统!
当年中国计算机市场上,国产软硬件都只是用在特定领域,距离市场太过遥远。
而市场上,全部都是使用国外的产品。
在如此情况下,要想让市场使用国产芯片,就必须提供配套的各种硬件以及操作系统、软件……
于是,最早方舟一号的研究团队为了建设生态,急速扩张,方舟这个原本只负责设计CUP的团队,扩充到包含design house硬件设计团队、操作系统适配团队、关键软件移植团队等等一直到最终用户服务团队的“豪华配置”。
一直到06年,方舟三号消耗掉了国家863计划课题的1538万经费,依然没有用户买单,资金链断裂,最终国产软硬件在第一次跟国外产品搏杀中倒在了06年的倒春寒中。
从最初搞计算机,谢威就疯狂地往这方面的技术跟项目倾斜经费,就清楚这不只是搞某个硬件,而是要建设一个生态。
否则,最后根本没法跟国际上的竞争。
目前阶段,国际上的计算机运用还不是太过广泛,除了配套跟技术上国外要先进一些,大家差距不大,完全有很大机会的。
谢威很清楚,计算机产业跟国际品牌的厮杀,最多还有十年时间。
他需要在这十年时间让这些大佬们自己去搭建好各种生态。
“去哈工大搞大规模集成电路?”
倪光南同样也疑惑地看着谢威。
虽然他也听过谢威,可不相信谢威能在哈工大做主。
“经费管够!学校不干涉,唯一要求就是性能不断提升!”
于是,那个被柳卖国踢出联想,然后把方舟失败的责任全部归咎自己身上的大佬,果断地同意去哈工大了。
谢威挨着跑了一路。
没有任何人拒绝。
“杨书记,签字吧。”
再次回到杨书记的办公室,谢威是带着人事关系变动的材料的。
“你小子不是说借?这直接调人,合适?”
杨书记强忍着揍人的冲动。
“反正都是这么回事,人借走了,也很难再回来。我想于主任也向您介绍了学校的项目情况跟规划……与其后面跟别的领导扯皮,不如现在就把组织关系转移了。”
“好!好!好!”
此刻的杨书记被谢威气得额头青筋都冒了出来,强忍着拉开抽屉拔枪的冲动,“他们都愿意?”
“经费充足,不计成本。”
谢威的话,让杨书记瞬间涌起一股无力感。
没钱,腰杆子挺不直。
计研所的人才,绝对是全国范围内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设计开发经验最为丰富的,却又无法保证所有的经费都充足供应。
“要不你们哈工大把整个计研所都收了算了?”
“啊?”
杨书记突然的一句话,让谢威跟于国峰两人都傻眼了。
“反正你们那边也需要人,即使抽调这些骨干,也无法解决缺人的问题。”
杨书记此刻倒是光棍得很。
“于主任,您没给杨书记聊合作的事情?”
谢威诧异地问于国峰。
“他说了。”
没等于国峰开口,杨书记就回答了谢威,“整个计研所,一年经费都不到2000万,你一张口就是8000万的专项经费……咱们也不多要,每年只给2000万经费就行了。计研所直接从中科院脱离,挂你们哈工大去……”
“蒜鸟,蒜鸟!”
谢威听到这话,吓得忙不迭地直摇头。
开玩笑呢。
谢威是真的想要把计研所吞并了,整个计研所有全国最全面的计算机相关技术领域的项目,有全国经验最丰富的技术团队。
问题是要真的这样干了,中科院的领导们怕是会直接杀上门。
“杨书记,您别吓唬他了。”
于国峰哭笑不得,“还是按照之前谈的,我们一部分的项目,交给计研所帮忙研究,经费上,只要接受学校审计人员的审计,在学校资金链没有断裂的情况下,我们会充分支持!”
“每年保底1000万,可是你说的。”
“签合同,学校负责人盖章啊。”
谢威在一旁目瞪口呆,什么时候于主任都学会画大饼了?
“唉~上面虽然知道计算机技术重要,可也没有给更多经费支持。计研所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出来后,于国峰点上了一支烟。
满脸都是惆怅。
“全国科研单位都一样,国家穷,没办法。”
谢威从于国峰兜里掏出烟,给自己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