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天下动荡(月初求月票)

    第429章 天下动荡(月初求月票) (第2/3页)

  朝廷的度支情况好不容易改善,若是自己励精图治,兴许还有还复旧都的可能。

    若是真对神策军让步,那他岂不是又要受限于神策军?

    如今东都有陕虢、东畿等近万兵马,而神策军不得不分兵驻守潼关,在洛阳的只有不到七千人。

    这种局面下,自己好不容易有和北司群宦谈判的筹码,他自然不可能自断臂膀。

    想到这里,他收敛心神道:“朝廷钱粮无以为继,神策军扩军之事暂止。”

    “陕虢毕竟是要地,又负责潼关、弘农等处防守,朕决意以李昌符为陕虢防御使,增募兵卒五千,补足万人之数。”

    “此外,潼关、弘农、陕县、峡石、雁翎等处关隘城池,尽皆加筑。”

    “李昌符既然能从陇东突围南下,自然有过人本领,其兄李昌言调往河中担任左兵马使。”

    李漼的话,令亓元实脸色不算好看,但局势摆在眼前,他也不敢在这种动荡时刻和朝廷撕破脸。

    毕竟他们如今的力量,确实与南衙和皇帝所掌控的力量相差不多。

    若是撕破脸,届时刘继隆再次东侵,那他们可真就后悔都来不及了。

    “陛下,沙陀军使李国昌以兵马不适江南气候为由,请调返代北。”

    “臣以为,可调李国昌部北上,与张神武会师后,联合崔使相,将河东跋扈兵马镇压,重新掌控北都。”

    “为此,可擢授李国昌为大同防御使,节制云、朔、蔚三州。”

    “此外,亦可擢授李国昌之子李克用为振武军节度使,给予其收复振武的决心。”

    百官中,王铎主动开口谏言,李漼听后也沉吟着点了点头。

    如今刘继隆攻占关内和京畿,若是其日后东进,那肯定要攻占河东和东畿。

    从蒲津关进攻河东道,还需要渡过黄河,但刘继隆已经攻占了振武,眼下完全可以走定襄出兵,进犯大同。

    李国昌父子虽然曾惨败过刘继隆手中,但正因如此,他们对叛军的恨意才会更甚。

    若是能扶持李国昌父子驻守大同,防御西边的叛军,那朝廷的压力也会减轻不少。

    想到这里,李漼颔首道:“此事便交由王司徒,还请王司徒亲自率领沙陀及神武军将河东跋扈官兵讨平。”

    “此外,传旨给高千里,山南东道及湖南等处钱粮需朝廷厘清后,方能给予。”

    “臣领旨……”王铎闻言松了口气。

    自他失利山南西道后,总算得到了皇帝的原谅。

    只要此次能将河东跋扈的官兵镇压,相信自己也能重新获得皇帝信任。

    “散朝……”

    李漼起身,鸿胪寺卿见状唱礼,百官纷纷作揖长拜,李漼也顺势走下了金台。

    在朝会结束之余,距离洛阳两千余里外的三川,此刻也是热闹非凡。

    “放!”

    “砰砰砰——”

    上百台投石机列在成都城外,不断朝着南市投石。

    此刻成都城外的南市已然成为汉军军营,汉军在南市南侧掘壕三重,以投石机和三弓床弩与三川军对峙。

    壕沟之中已经有了不少三川军的尸体,而汉军之中亦有不少人负伤。

    高骈以三川最后的四万老卒来强攻仅有新卒的西川,张武虽然不敌,却依旧依靠着南市的布局和成都的人口,率领三万新卒在城外与高骈对峙。

    双方交战半个多月,汉军死伤不少,三川军亦是如此。

    “高”字旌旗下,高骈脸色凝重,而张璘从远处策马而来,来到其跟前作揖:“高王,冲了三阵,弟兄们还是冲不进去。”

    “这不像只操训了半年的新卒,而且他们披甲兵卒比我们的还多,这样打下去,恐怕还未攻入成都,便要耗尽蜀州的粮草了。”

    张璘话音落下,高骈凝重与之对视,询问道:

    “青城、导江、唐昌等县百姓都迁走没有?”

    “回禀高王,三县四万余百姓尽数迁徙南下,但缴获的钱粮仅有十余万,车马不过四千。”

    “足够了!”高骈颔首,他与张武交锋几次后,便知道这厮才能不弱,因此做了两手准备。

    如今掳掠得到了彭州三县的四万口百姓,虽说钱粮所获少了些,但也足够了。

    “传令三军,明日卯时拔营撤往蜀州。”

    “是!!”

    高骈话音落下,随即调转马头返回营盘,而张璘也开始鸣金收兵。

    随着他们鸣金收兵而去,汉军方向的新卒也松了口气。

    张武松懈下来,而城内观战的李商隐见状,当即也策马走出了成都城,来到前线见到了疲惫的张武。

    “高千里果真名不虚传,若非西川有你驻守,此役我们损失恐怕会更大,成都城外的几个坊市也有可能被焚毁。”

    李商隐见到张武后,毫不吝啬的对其夸赞起来,但张武摇头擦汗道:

    “军中除了汉王,恐怕无人能率军稳压高千里。”

    “此役能胜,多亏了军中老卒助我稳住阵脚,但死伤亦不少。”

    “新卒的操练时间还是太短了,扫盲半年多,能识得五百字以上者,不足三成。”

    “识字太少,阵上若是突然变换复杂队形,新卒很难认清旗帜、锣鼓等指令。”

    “若西川兵马尽皆是识字一千以上的老卒,某此役应该能将高千里挡在长江涂滩上,不至于让他深入成都。”

    张武懊悔着,李商隐却抚须笑道:“长江距成都不过三十余里,何谈深入之说。”

    “况且高千里之能不弱,又率老卒来攻,汝能将其挡住如此之久,已然不错,不必自责。”

    “我军只需继续操训扫盲,待到一年半载后,必然能焕然一新。”

    兵卒识字,这是汉军能以弱击强的基础。

    战场之上,识字者能更快掌握《旗鼓号令》,减少战场误判,所以汉军每每与唐军陷入胶着时,明明‘旗鼓号令’同时发出,但汉军反应的速度永远比唐军快。

    反应更快,做出的调整更多,容错性更高,这便是张武能几次击退三川军老卒的原因。

    虽说这个时代的许多藩镇都在培养兵卒识字,但受限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成本,他们并不能像汉军这样快速扫盲。

    当然,随着地盘扩张、不断扩军,汉军的扫盲速度也不免慢了下来。

    若放在陇右,从征募兵卒到扫盲,各种物资和人力都能跟上的情况下,半年多就能将军队兵卒从大字不识,扫盲成为最少能认识五百字的水平。

    扩军之后,扫盲教习数量跟不上,教材跟不上,加上操训太多,文化课太少,汉军在三川招募的新卒,大部分都只能识得二三百字。

    汉军对文盲的脱盲标准很低,只要识得五百字便能摆脱文盲的帽子,这相较于后世农村一千五百字,城市两千字的标准来说,可以说降低了不知多少倍。

    饶是如此,想要为这些入伍兵卒扫盲,难度仍旧很大。

    “某观高骈不日便要退兵,西川长江沿线的六个县作物和人口恐难保存,好在温江三县的人口被迁徙,至于导江三县的四万余口百姓……”

    李商隐眉宇呈现复杂,末了只能叹气道:“待我军训练有成,自然会将其解救的。”

    说罢,李商隐回头看向了西川的汉军,但见他们个头虽比寻常西川百姓要高,可身子瘦弱,不似陇右老卒那般虎背熊腰。

    等到秋收后,还是得想些办法,把肉食搞多些,这样才能将兵卒练壮。

    这般想着,李商隐似乎又想到了什么,看向张武说道:“高都督写来手书,希望某等能劝进汉王,但某以为不可。”

    李商隐的话让张武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忍不住询问道:“为何?”

    在张武看来,李商隐既然当初第一个劝进刘继隆做汉王,眼下也应该劝进其称帝才是。

    对此,李商隐则是解释道:“我军眼下占据五道之地,但其中两道只是残缺,尚未厘清诸道人口田亩情况。”

    “此外,我军兵卒扩张太快,理应巩固。”

    “国子监能提供的学子数量不足,此时若是称帝,那必然要东扩,而东扩则官吏不足。”

    “此前三川不少豪强作乱的场景,你也曾看到过。”

    “三川豪强,相较于河东、河北及河淮、江南来说,并不算多。”

    “若是此时劝进汉王称帝,东扩之下,必然会有所妥协。”

    “妥协虽正常,但妥协太多,便会埋下隐患。”

    “昔秦隋等朝,无不是因为一统过后妥协太多而埋下太多隐患。”

    “某猜想,汉王也能识得这些,必然有其谋划。”

    “那不称帝了?”张武忍不住开口,李商隐摇摇头:

    “称帝自然要称,但不是现在,而是几年后。”

    “快则两三年,慢则三四年,节帅必然会选择称帝。”

    李商隐说罢,目光不由得远眺三川军营,皱眉道:“后方若要安稳,还得先将高骈击败。”

    “汉王原意是先攻取关内道,灭亡郑畋所率兵马后,再调兵南下击败高骈,而后夺取三川与黔中后,再北上夺取关中。”

    “谁知攻取关内过易,汉王只能顺势攻取关中,而关中人口稠密,不下再夺取一个西川。”

    “眼下汉王恐怕正在为如何治理关中而忙得焦头烂额,这高骈且让他再猖狂些日子,待汉王率兵南下,他自灭亡。”

    李商隐判断的没有问题,此刻的刘继隆,确实正在因为关内道和京畿道的治理而头疼。

    在他与张武说教的同时,刘继隆面前摆放的文册,可谓是堆积如山。

    皇城南衙内,刘继隆坐在门下省衙门中,眼前是不断奔走的官吏。

    一个半月的时间,高进达凭借兵马围困,待安戎关与制胜关唐军木柴耗尽时招降,唐军投降后,高进达将着其返回原籍,随后便立马恢复了秦陇官道。

    陇右的粮食和官吏与新军,立马通过这条官道进入关中。

    三千余名官员及六千余名吏员进入关中,并带来了三万新军和二十八万石粮草。

    “路途过远,本是起运四十万石,路上消耗了十二万石,请汉王治罪。”

    站在刘继隆面前,高进达、崔恕、韩正可三人躬身作揖。

    面对三人,刘继隆揉眉道:“路途有所损耗,实属正常,不必如此。”

    “你们刚刚来到,许多事情还不了解,眼下便先与你们说清楚,好有些准备。”

    刘继隆站起,舒展了身体后才道:“关内、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