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下)(为一鹿向茜加更)
第四百零二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下)(为一鹿向茜加更) (第3/3页)
台下的观众们精神振奋,前半阙的窒息感从拉贝线开始就一直在释放,这种类似“劫后余生”的舒畅令人愉悦。
张纯如的书火了。
苏珊所在的哈铂柯林斯出版社,敏锐地察觉到《金陵大屠杀》巨大市场潜力。
这种种族和历史题材,让他们看到了当初《辛德勒的名单》带来的疯狂热议。
在专业的媒体和图书运营下,基于北美华人群体的热情邀请和声援,张纯如开始了从洛杉矶到各洲的签售和专访。
旧金山史维会、金陵大屠杀索赔联盟、加拿大和枫会、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无数的相关组织和历史学术机构邀请她去交流、演讲。
2月初,刚刚结束芝加哥签售的张纯如接到苏珊的电话。
“Iris,《金陵大屠杀》已经攀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11位了!”
芝加哥图书馆窗外寒风呼啸,她却感到一股灼热的浪潮从心底涌起。
就像拍这部电影的路宽一样,他们从来不在乎作品能换来多少收益。
这样的严肃题材作品,能在登上畅销榜的高位,实属不易。
这颗赤子之心追求的是影响力,要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这段历史,才是成功。
她站在芝加哥图书馆的窗前,指尖轻轻抚过《拉贝日记》的扉页,纸张的触感像电流般穿透身体。
呼啸的寒风与书页间翻涌的历史热流形成奇异的共振。
那是三十万冤魂的呐喊,是长江水冲刷不去的血痕,此刻终于通过她的笔尖获得了声音。
她的眼眶发烫,视线模糊中仿佛看见爷爷张迺藩坐在摇椅上对她微笑。
老人浑浊的瞳孔里映着1937年太仓燃烧的米仓,而她手中的钢笔正将那些飘散在历史尘埃里的火星重新聚拢成火炬。
那些在档案馆泛黄的纸页间蛰伏了六十年的亡魂啊,即将等到属于他们的正义审判!
此刻台下心情极度释放和轻松的观众们,已不知不觉落入了导演的叙事陷阱。
只不过他们以为的一帆风顺,哪里又有这么简单。
日右翼在北美的势力开始了疯狂的舆论反扑,一如当初真实世界的刘伊妃受到的攻击和骚扰。
《华盛顿邮报》的“中立评论员”突然刊文质疑《金陵大屠杀》的“数据夸大”,称“30万死亡人数缺乏严谨档案佐证”,却对书中引用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视而不见;
丰田、索尼等日企的北美公关部紧急致电合作媒体,暗示“过度报道历史争议可能影响商业关系”,各大媒体纷纷撤下书评,换上一则日苯料理文化的软广;
右翼学者在智库报告中将大屠杀称为“战争中的不幸事件”,并“遗憾”张纯如“被仇恨蒙蔽”,甚至搬出广岛原子弹的受害者照片,试图模糊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界限;
极右论坛“真相研究会”得知张纯如的家庭住址,信箱里开始出现剃刀片和染血的《靖国神厕导览册》,电话里机械的日语录音重复着“あなたは嘘つきだ(你是骗子)”;
日苯驻美领事馆的“文化参赞”以“学术交流”名义约见美国大学历史学教授,私下递上“修正史观”的资助项目,要求他们公开质疑书中“百人斩”报道的真实性;
更令人作呕的是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孙女东条英布子,暗中资助了一部名为《骄傲》的电影在鬼子本土上映。
影片否认了大屠杀的存在,明里暗里为畜生东条英机进行洗白,引起了亚洲国家的极大愤慨!
短短两个月,风云突变!
包藏祸心的反对者高潮,发生在1998年5月。
日苯驻美大使齐藤邦彦,配合着右翼势力在北美的搅动风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他声称,张纯如的《金陵大屠杀》是“非常错误的描写”,且日苯政府已通过教科书和官方声明“多次道歉”。
齐藤的发言并非单纯的外交表态,而是日右翼与西方利益集团合谋的历史修正主义行动。
企图通过政治权力、资本操控和媒体话语的三重绞杀,将张纯如的真相揭露扭曲为“争议”,最终实现对大屠杀叙事的系统性篡改。
这是他们一贯的丑恶嘴脸!
看到这里,台下部分的西方观众已经感到作呕!
这不就是电影中的福田吗?
一个披着人皮的畜生!
压力给到了张纯如,她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发声。
她深知若保持沉默,这段历史将再次被掩埋,三十万冤魂的正义将永无昭雪之日。
唯有持续发声,才能撕破西方对亚洲苦难的“选择性记忆”,迫使国际社会正视日军与纳粹同等的反人类罪行。
张纯如直接联系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主流媒体和电视台,在1998年7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大银幕上,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站在镁光灯下,目光如炬,声音沉稳有力。
“如果齐藤邦彦大使认为我的书有大量的失实之处,那我愿意同他在全国性的电视台进行公开辩论。”
“在此请记者朋友们表达我的立场,如果大使先生不敢应邀,就请停止你的言论,并道歉!”
张纯如的新闻发布会如同一枚核弹,只不过这次没有落在鬼子本土,而在北美舆论场掀起了滔天巨浪。
镁光灯下那个身着素色套装的华裔女子,以笔为剑的姿态让所有人意识到,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学术争论,而是一个普通人对国家机器的宣战。
正如她在日记里所写:当所有大门都关闭时,真相会从窗缝里渗进来。
此刻这扇窗,正被张纯如用血肉之躯,抵在历史与遗忘的悬崖边缘。
《历史的天空》的叙事节奏极复杂,明暗线依靠转场交替前进,在下阙开始逐条补齐。
但总体而言,电影宫的观众们都清楚,张纯如和齐藤邦彦的电视辩论将会是最后的高潮了。
可按照电影的叙事结构,魏特琳条线的结果会什么时候交待呢?
剧情往前推进,很快给出了答案。
1998年11月,香槟城的深秋。
窗外的枫叶早已凋零殆尽,枯枝在寒风中颤抖,发出细碎的呜咽。
张纯如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在桌面上投下一圈惨白,映照着她憔悴的面容。
距离与齐藤邦彦的电视辩论只剩下不到一个月,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像一团纠缠的荆棘,刺得眼睛生疼。
右翼的骚扰从未停止。
深夜的恐吓电话、信箱里的死亡威胁、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谩骂。
她甚至不敢拉开窗帘,生怕窗外某处藏着一双监视的眼睛。
母亲张盈盈知道女儿的精神压力不小,推门进来,将一个包裹轻轻放在桌角。
“纯如,休息一会儿吧,看看书迷的信。”她的声音轻柔,却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
张纯如抬头,勉力挤出一丝笑容:“妈妈,我压力很大。”
旋即又长舒一口气自我鼓励:“不过快了,我很期待把齐藤邦彦驳得哑口无言的场面,我要让他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张纯如回身在母亲身上靠了一会儿,待她走后,捂着脸深呼吸了几口,随即拆开了包裹。
似乎只是惯常的一次回信,她很珍惜书迷们的热爱。
坚强如她,也需要志同道合的支持者。
那是灵魂的慰藉。
镜头前,女主角刘伊妃的表演非常自然。
高清镜头怼脸,镜头里是她几乎素颜状态下的皮肤,细腻但不乏瑕疵。
剪刀划开胶带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刺耳,纸箱敞开的刹那——
一张张照片滑了出来。
她的瞳孔骤然紧缩。
照片上,一把锈迹斑斑的刺刀贯穿婴儿的胸口,而婴儿的脸被拙劣地替换成她孩子的模样。
血红的英文标语像毒蛇的信子:“Penalties for perjurers!(对作伪证者的惩罚)。”
张纯如被突如其来的恶意惊吓得趔趄倒地,重重地撞在橡木桌边。
所有人心里一顿,看着大银幕上的张纯如似乎根本忘却了头部的剧痛,有气无力地伸手去够药瓶。
这是心理医生给她开的精神类处方药,用于镇定。
于是特写镜头里出现了似乎在神经般抽搐的小拇指。
指节因为刚刚照片的刺激和处在崩溃边缘的精神状态,像是弹钢琴般地敲击在橡木桌面,只不过节奏异常地错乱。
神经官能的紊乱,很快就传递到整个手掌,变成了不受控制的混乱节拍。
当指尖终于触到塑料药瓶时,张纯如突然泄了力气,瓶子咕噜噜滚向阴影里,消失在了画面中。
她苦笑着放弃了,想开口喊母亲帮忙,却只能从嗓子里挤出难听的咳痰声!
“呵。。。”
她的脸色倏然涨红,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可怖的事实。
白皙秀美的面容上,青紫色的血管因为激愤和恐惧若隐若现,像瓷器被冰锥刺出的裂痕,沿着苹果肌蜿蜒至唇角。
恐惧像冰水灌进肺里,她死死掐住自己的脖子,指甲陷进皮肉。
镜头没有直接拍她,而是让张纯如出现在书房的镜子里。
嘴唇无声地开合,却只有嘶哑的气音,像一条搁浅的鱼。
马克杯被撞翻,褐色的茶渍在睡裤上洇开,变成了蔓延的污血。
张纯如盯着那片污渍,突然想起《魏特琳日记》里那个被刺刀挑起的女婴。
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重叠,而她似乎要被被困在永恒的噩梦里,连尖叫的权利都被剥夺。
张纯如的母亲听到动静推门进来:“纯如!”
华裔女作家心如死灰地抬头,对母亲露出一个干涩的笑容,眼角蓄积的泪水簌簌掉落。
中国女演员的精湛演技让现场所有人看地暗暗心惊,但联想到刘伊妃本人曾经真的罹患失语,又不免感慨一句天道酬勤。
张纯如一家陷入了绝望。
还剩三个星期就要对敌齐藤邦彦,如之奈何?
华裔女作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静静地待了一个下午,为了不叫家人担心,再推门出来时已经面带着微笑了。
张纯如写了一张纸条递给丈夫和父母:
即便不能讲话,我还有笔,还有你们,我甚至可以现在就学手语。
不要担心,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她又回到了自己的书房,翻开手记写了两句话鼓励、开导自己,却看得观众们心绪沸腾——
声音可以被夺走,但思想不会。
话语可以被扼杀,但真相不会。
张纯如返身到书架边上,想了想翻开了自己第一次复印的那版《魏特琳日记》。
她想要从这位伟大、善良的女性身上寻找力量破局。
窗外,夜色如墨。
屋内,一盏孤灯,一支笔,一个倔强的灵魂。
依旧是通过近似场景的转场,时间来到了1940年4月初,魏特琳也正坐在一盏孤灯下。
这一幕叫观众们看得有些依依不舍。
像拉贝一样,又一个可亲的历史人物要在电影中杀青了。
程瑞芳推门进来,声音急切:“华小姐!有女学生要跳楼,你快去看看,已经有人去拉她了!”
已经年过半百的魏特琳一句话也没有讲,拖着沉重的步伐跟着老姐妹出门。
从1937开始,经年累月的劳累和营养匮乏,叫她的身体已经有些独木难支了。
魏特琳在站在中央楼下,看着三楼的李美如跨坐在窗口:“美如!你发什么疯!快下来!”
这位华小姐此刻还没意识到周围人看自己的眼神有些不对劲,但李美如的反应说明了一切。
“骗子!你这个洋婆子!你不配叫华小姐!”
不知是情绪过于激动,还是信任崩塌一心求死,李美如在一片尖叫中坠落,以头抢地,当场气绝。
魏特琳甚至还没反应过来,更令她刺痛的是李美如自尽前的话——
你不配叫华小姐。
这是她最引以为傲的称呼啊!
镜头转到魏特琳的办公室,程瑞芳带来一个女学生,这才为她和银幕前的观众解惑。
1940年4月,汪伪政府控制下的《紫金山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真正的罪犯》的文章,指控魏特琳“将21名中国女性交给日军”,并称她为“人贩子”和“叛徒”。
这一指控源于1937年冬夜的一次特殊事件:日军要求魏特琳从难民中挑选100名妓女,否则将强行掳走良家妇女。
观众们看得背后冷汗直冒,这不正是福田诓骗她的那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吗?
原来,占据了金陵的的汪伪政权正强迫金女大登记注册,要求其使用伪政府教材并接受监管。
但魏特琳以“保护教育独立性”为由拖延,引发伪政权不满,才有了这一出毒计。
毒计把华小姐击垮了。
她无法面对死去的李美如,因为那一晚被掳走再也没有回来的21个风尘女子中,就有她的姐姐。
她整个人都好像老了十几岁,不吃不喝,似乎想这样为自己赎罪。
即便这远不是她的错。
程瑞芳等人看得心急如焚,不得已联系了魏特琳在联合基督传教士工会的舒兹小姐,来接她回美国治病。
同当初拉贝离开中国时一样,真正了解华小姐的中国人,没有不爱她的。
金女大前跪满了受过恩惠的女学生和难民,她们痛哭流涕地送别心中的姐姐、母亲、老师,一位真正拥有美丽灵魂的人。
可精神遭遇重创的魏特琳已经听不到这些了,她木然地冲大家摆手,像一具行尸走肉。
1941年5月14号,魏特琳已经返回美国一年。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她的PTSD有所好转时,她在印第安纳州的公寓中打开煤气自杀了。
自杀前,她最后一次翻开自己的日记,写下遗书和遗嘱:
我在中国的传道失败了,与其备受精神的折磨,不如一死了之。
如果有来生,我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注1)
另外,请把我在沪上银行里存的七百一十元,连同去年买的七亩土地都捐给金女大。
魏特琳坐在窗前,皎洁明媚的月亮,挂在这片历史的天空,叫她想起了挚爱的金陵。
那年的金陵,月光也曾这样明亮,却照不亮满城的血火。
她想起金女大的校园,月光下,女学生们围坐在草坪上,轻声唱着圣歌,歌声清澈,像一缕微弱的希望,在黑暗中摇曳。
她想起程瑞芳,那个总是风风火火的舍监,在月夜里悄悄给她塞一块桂花糖:“华小姐,你也该歇歇了。”
她想起那些被日军拖走的女孩们,月光映在她们惊恐的脸上,泪水像珍珠般滚落,却无人能救。
她想起自己跪在礼拜堂前,仰头质问上帝,为何让这样的苦难降临在无辜的人身上,而不去惩罚那些畜生一样的东西。
这位深爱着中华的华小姐,无限怀恋地触摸着自己同程瑞芳、陈斐然的合照。
她吻了吻照片,在遗书上写下绝笔,也是此生最后一次祷告——
金陵永生。
电影宫内再次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泣,所有人泪眼模糊地看着镜头转场。
密歇根州雪柏德镇,“金陵永生”出现在了魏特琳的墓碑上。
机位角度调整,张纯如对着墓碑鞠躬,柔声道:“华小姐,金陵永生。”
康复的张纯如转身离开,高跟鞋碾碎积雪,每一步都在寂静中凿穿了脚底的坚冰。
合成动画的光影在她周身流动,黑暗具象成1937年金陵城的断壁残垣。
她行走的姿态让柏林电影宫的观众屏息,仿佛不是走入黑暗,而是将黑暗劈开。
再次出现镜头前的,已经是PBS辩论的现场了。
没有任何开场,张纯如和齐藤邦彦的直面瞬间被呈现在观众眼前。
特写镜头从模糊到清晰,聚焦在刘伊妃饰演的张纯如微微颤抖的睫毛上。
演播厅刺眼的顶灯在她眼中凝成两点寒星,摄像机红灯像血滴般闪烁。
扮演者刘伊妃的一镜到底开始了。
主持人法恩斯沃思引入辩论焦点:“两个月前,韩国总统拜访日苯,首相小渊惠叁发表了—份书面声明,对日军占领朝鲜时的所作所为表示道歉。”
“几周后种花家领导人访日,贵方却仅对侵华行径作口头道歉,没有书面声明,这令全世界的华人都非常愤怒。”
“先请齐藤先生解释双重标准的原因。”
“书面口头没有区别,不存在双重标准。”齐藤邦彦风度翩翩地整理着领带,嘴角挂着程式化微笑。
但此刻在普通观众眼里已经和欺骗魏特琳的福田没有区别。
张纯如抬起眼帘,声音清冷而坚定:“如果口头与书面道歉真如齐藤先生所言毫无区别,为何日苯拒绝给予中国同样的诚意?”
她将日记推向镜头:“三十万亡灵需要的不只是外交辞令,而是白纸黑字的忏悔,就像拉贝记录日军暴行时,每一个德文字母都不曾潦草。”
镜头给到《拉贝日记》特写:1937年12月16日,安全区外堆积着上千具平民尸体。。。
齐藤邦彦手指交叠:“提到忏悔,我想1995年村山首相的声明已充分表达悔意。。。”
张纯如突然打断:“悔意?”
她翻开幸存者夏淑琴的证词照片,八岁女孩的全家福与血衣并列,直播现场瞬间发出惊呼!
“当夏女士看着父母被刺穿胸膛时,日军可曾流露半分悔意?”
齐藤邦彦似乎满怀同情地长叹一口气,目光低垂:“请你不要太过激动,我知道金陵发生的不幸事件,是很令人痛惜的。”
张纯如冷笑:“你所说的不幸事件,是暴徒系统性地强健两万妇女?还是将婴儿挑在刺刀上取乐?”
她猛地站起,西装袖口蹭到咖啡杯,褐渍在文件上洇开如血渍。
“既然你说贵国的首相先生已经表达过悔意,那你又何妨再次表态?”
“请大使先生对着镜头说一句——我代表日苯,为金陵大屠杀道歉。”
全场死寂。
摄像机捕捉到齐藤喉结滚动,他掏出手帕擦拭镜片拖延时间。
主持人法恩斯沃思试探:“大使先生?”
齐藤邦彦放下手帕,恢复了淡定的微笑,他知道只要自己拖下去,无功无过即可。
“日苯始终致力于和平事业。。。”
张纯如抓起话筒:“看,他连道歉这个词都说不出口!”
她转向镜头,瞳孔映着演播厅刺目的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自己书写历史,因为施暴者的字典里,永远擦不掉否认这一页。”
张纯如一把抓起血迹斑斑的幸存者名单,纸页哗啦抖开如招魂幡:“大使先生,看着这些名字罢!”
“说一句我们杀了人很难吗?”
镜头拉远,齐藤的侧脸在阴影中僵硬如面具。
如同真实历史发生的一样,他在力求不犯错的准则下,依旧淡定地退场了。
这注定是一场分不出胜负的决斗,但现场的观众们群情激奋地献给张纯如的掌声,已经可以说明人心向背。
电影画面中,特写逐渐给到抱着各类文献的张纯如。
已经被最后一段刘伊妃的一镜到底震撼莫名的观影者们,此刻看着二十岁少女在电影中谢幕的特写定格,突然都有些恍惚。
她是在演张纯如,还是在演自己?
这场辩论戏中,刘伊妃的表演已超越技巧层面,达到了与角色灵魂共振的境界。
她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让观众看到了张纯如的愤怒与悲怆,是如何从史料中破纸而出。
当她抓起幸存者名单如举起战旗时,当咖啡渍在文件上晕染成血痕时,所有人怔怔地看着镜头中那张美丽、坚韧的脸庞。
左边面颊是演员刘伊妃的疲惫,右边面颊是作家张纯如的血泪——
在路宽的导筒下,这半人半魂的面容,终将成为电影史上最惊心动魄的蒙太奇。
《如愿》响起,全片结束。